俄乌“你死我活”战斗已启动 战争进入新阶段。凌晨4点44分,一声震撼克里米亚半岛的爆炸宣告了战争的新阶段。1100公斤TNT当量的爆炸装置在水下精准引爆,摧毁了普京心中不可侵犯的“神圣工程”。这是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大桥的第三次打击,也是继“蛛网”行动炸毁俄多架战略轰炸机后的又一记重拳。俄乌战场硝烟再起,双方已经丢弃和谈幻想,准备进行一场不死不休的终极较量。
乌克兰安全局的这次水下爆破行动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战术创新。特工们花费数月时间,采取“蚂蚁搬家”的方法,将超过1吨的爆炸物秘密安置在大桥水下支撑结构的关键部位。这种水下爆破难度极高,既要避开俄军密集的巡逻监控,又要确保爆炸装置在复杂水下环境中保持稳定性。
乌安全局局长马柳克表示:“上帝钟爱三次,而乌克兰安全局从不做重复之事。前两次我们击中的是桥面与桥身,这一次,是从水底下刀刃见骨。”这句话透露出乌军攻击策略的演进——从表面到核心,从显性到隐性,每次都瞄准不同弱点。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被记录为里氏3.67级地震,震源深度仅3公里。这不仅是一次物理打击,更是一次心理震慑。克里米亚大桥作为普京政权的标志性工程,象征着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永久控制”。乌克兰通过这种象征性破坏,向莫斯科传递明确信号:克里米亚问题远未解决,乌方有能力也有决心持续挑战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存在。
在大桥爆炸的同一天,泽连斯基宣布了三项重要军事人事任命。德拉帕特被任命为联合部队司令,阿波斯托尔出任空降突击部队司令,最引人注目的是罗伯特·布罗夫迪被任命为无人系统部队司令。设立专门的无人系统部队司令,标志着乌克兰正式将无人机作战提升至战略层级。据国际媒体报道,乌克兰年产能力已达450万架无人机,这些“空中死神”已成为俄军最头疼的威胁之一。将无人机部队独立建制,有利于资源集中和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其作战效能。
乌克兰总理什米哈尔警告称:“摧毁俄罗斯军事潜力的‘蛛网’行动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表明乌克兰正在转向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作战战略——通过精准打击俄军后方关键目标,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同时重组自身指挥体系以提高进攻效率。
面对接连不断的挑衅,普京政权的忍耐已到极限。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后,普京很快发出警告,暗示将采取“无限制的报复措施”,并宣称“不再有红线”。随后,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大范围轰炸,特点显而易见:打击范围极广,覆盖从基辅到哈尔科夫的多个重要城市;武器种类多样,从巡航导弹到伊朗提供的“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持续时间长达72小时,使乌克兰防空系统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无红线”战略意味着俄罗斯可能放弃之前的某些自我限制。在目标选择上,更多民用基础设施可能被纳入打击范围;在武器使用上,俄罗斯可能考虑动用更具破坏性的武器系统;在作战地域上,俄军可能扩大打击范围,将更多乌克兰西部地区纳入常规攻击目标。
随着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乌克兰军事重组和俄罗斯大规模报复的相继发生,俄乌冲突已明确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双方都放弃了短期政治解决的幻想,准备进行一场“不胜利毋宁死”的终极较量。据国际关系专家分析,俄乌双方领导人都表现出强烈的决战到底的意志。普京的“无红线”宣言和泽连斯基的“无条件停火”要求形成鲜明对比,但本质上都反映了双方不愿妥协的立场。两次和谈的失败已经证明,在当前态势下,纯粹依靠外交手段解决冲突几乎不可能。战场决胜成为解决冲突的必经之路。乌克兰试图通过非常规打击提高谈判筹码,而俄罗斯则依靠常规优势寻求战场突破。双方都在为可能到来的决定性战役积蓄力量,这场始于2022年的冲突,正在走向其最激烈、最关键的阶段。(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