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方案:转向俄罗斯采购苏-57。
俄罗斯的苏-57也是当前世界上少数投入实际部署的五代机之一。相较于F-35,苏-57虽然隐身性能稍弱,但其在机动性和多用途方面具有优势。更重要的是,俄方在军贸方面的门槛相对较低,如果印度愿意下血本,甚至可能争取到部分技术转让,将苏-57的生产线引入本国,对苏-30MKI的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本土组装与后续维护。
第三种方案:自主研发。
这恐怕是最艰难也最漫长的一条路。印度虽然有自主研发战机的野心,但技术底子实在薄弱。以“光辉”LCA战机为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启动设计,到现在整整走了三十多年,才勉强形成一定战力。如果以相同模式独立研制隐身战机,即使技术不出岔子,十年也只是最起码的起步期。更不用说核心隐身材料、发动机、雷达等系统的瓶颈尚未突破。
所以,现实而言,印度若想在可见时间内拥有一款成熟的五代机,还是更可能走“外购+改装”的老路。
当然,假如哪天F-35真的落户印度空军,而巴基斯坦也顺利装备了中国的歼-35,那双方在南亚上空的较量将极具看点。这种“F-35对阵歼-35”的场景一旦成真,恐怕全球军事观察家都会屏息关注。尤其是在技术与实战不断检验的背景下,F-35是否真能维持住它那“战无不胜”的光环,或许将迎来一次真正的考验。
从宏观角度看,印度发展隐身战机固然是提升国防的重要步骤,但如果缺乏战略定力和体系建设能力,仅靠引进几架先进战机就想在地区博弈中逆转局势,恐怕只是空中楼阁。
毕竟,现代战争不是靠某一款明星战机就能决胜的,更何况印度面对的是一个在装备、战术、经验上都愈发成熟的对手。无论选择哪一条技术路径,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综合国力与战略执行力的长线博弈。
(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