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军承认光辉战机交付严重延迟 自主制造挑战重重!2025年5月下旬,印度国防部长辛格正式批准“先进中型战斗机”(AMAC)隐身战机项目,宣布该国向自研第五代战斗机迈出关键一步。从纸面设计进入原型研发,1500亿卢比的初始投资也随之落实。按官方规划,首架原型机将在2028年亮相,最终交付期定于2035年。印度媒体欢呼“开启自主空天新时代”,而国际军事分析界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困难极大,挑战空前。”
这并非印度第一次放出宏大军事雄心。此次项目选择在南亚局势日趋紧张、边境冲突频发的大背景下启动,其战略信号远大于技术现实。AMAC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款号称具备隐身、超巡、内置武器舱等全套五代机指标的“未来战机”,更因为这是印度试图摆脱对外军购依赖、进入全球顶尖军事工业俱乐部的标志性尝试。然而,愿景虽大,现实残酷,印度要在十年内造出一款能飞能打的五代机,几乎相当于在高空跳伞后还妄图徒手组装降落伞。
从项目立项背景看,AMAC的诞生并非技术成熟的自然结果,而更像是一种急于“跟上”区域军备竞赛节奏的政治决策。印度军方长期以来被中印边境摩擦与巴基斯坦威胁所困扰,同时也对中国歼-20、歼-31等五代机的快速部署倍感压力。新德里希望用一款自主设计的隐身战机作为象征性回应,以拉抬民族情绪、提振军工信心。然而,仅有模型和资金远不足以让一个项目起飞,更遑论升空对抗世界级战机。
五代机的研发是对一个国家航空工业体系的全面考验。以美国F-35为例,从1980年代初启动概念研究,到2001年选型,再到2015年首批成军,整整三十多年。过程中充满反复:机体裂纹、头盔系统错误、软件漏洞、维护困难……即便在美国,五代机也耗尽了数代工程师的青春和几乎永不封顶的预算。印度若想在短短十年内完成从设计到交付的全过程,无疑是在挑战现代工业的极限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