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凌晨,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了“蜂群战术”,数百架自杀式无人机如蝗虫般扑向巴方防空阵地。印度媒体高调宣称瘫痪了中国造猎鹰-80防空系统,并晒出模糊的卫星图佐证战果。然而,巴基斯坦反手甩出高清现场照片——被击落的印度无人机残骸散落一地,防空方舱仅顶盖轻微凹陷,士兵嘲讽:“这威力还不如放烟花!”这场舆论战揭示了一个现实:现代战争不是谁嗓门大谁赢。巴方用实战数据和残骸照片直接反驳了印方的虚假宣传,展示了体系化防御对无脑堆量的降维打击。
印度此次战术明显借鉴了俄乌战场经验,但效果不佳。装备硬伤是主要原因之一,以色列“哈洛普”无人机单机仅携带5公斤弹头,面对分散部署的防空节点,杀伤力不足。此外,印军“天空打击”无人机缺乏抗干扰能力,刚起飞就被巴方电子战部队切断信号,成为无头苍蝇。最终,巴方24小时内击落29架无人机,而猎鹰-80系统仅损失一辆辅助车辆,修复时间不到6小时。印军以量取胜的策略彻底失败。
巴铁的反制措施包括电子压制和分层拦截。他们用枭龙战机挂载电子吊舱实施全频段干扰,使印军无人机集体失明;高空由歼-10CE发射霹雳-15导弹点杀,低空则用FM-90导弹和激光武器补刀,形成立体火力网。
关于猎鹰-80被“击毁”的说法,军事专家指出,现代防空系统采用分布式部署,雷达、发射车、指挥中心分离,即使单点受损也不影响整体作战。猎鹰-80(红旗-16外贸版)可同时拦截四个目标,搭配巴方ZDK-03预警机,应对中小规模蜂群绰绰有余。讽刺的是,印度自家“阿卡什”导弹试射失败率高达30%,却对巴铁指手画脚。而中国“寂静猎手”激光炮在沙特创下单日击落13架无人机的战绩,早已为反无人机战写下标准答案。
印度看似装备豪华,实则外强中干。苏-30MKI、阵风、以色列无人机各用一套指挥系统,战场协同基本靠吼;俄制导弹、法国航电、以色列传感器混搭,维护成本飙升。相比之下,巴铁以中国装备为核心构建作战体系,形成从预警到拦截再到指挥的闭环,成本优势明显。翼龙-2无人机单价仅400万美元,却能对印军1亿美元的MQ-9“死神”实现“1换10”。
这场冲突揭示了几个残酷真相:廉价不等于有效,无人机蜂群战术若缺乏体系支撑,只是昂贵的“电子烟花”。未来,激光武器和电磁脉冲弹将成为反无人机主流,传统防空导弹面临淘汰。军工竞赛的本质是工业链战争,自主创新才是关键。印度急于通过一场技术秀转移国内矛盾,却暴露了军事转型的急功近利。当歼-20与霹雳-15的组合高悬喜马拉雅,当“寂静猎手”激光炮在中东大放异彩,这场冲突早已超越印巴范畴,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买来的强大”终将溃败,而“自主创新的铁拳”才是未来战争的终极答案。(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