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北约峰会6月25日在荷兰海牙闭幕。韩国总统李在明、日本首相石破茂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罕见缺席。虽然新西兰总理象征性出席,但亚太关键伙伴的集体回避,成为此次峰会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信号。三国给出的理由几乎一致——“中东局势紧张,国内事务优先”。这其实并非巧合,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对“北约亚太化”战略的冷静回应,是对北约真实本质认知深化之后的理性选择。
北约近年来不断鼓吹所谓“欧亚安全不可分割”,试图将手伸向亚太。然而就在峰会前夕,美国单方面空袭伊朗核设施,使本已紧张的中东局势骤然升温。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北约所谓“全球安全”的虚伪面目,也让亚太国家进一步意识到:北约不过是美国维护全球霸权的工具,是一个制造危机、转嫁风险的联盟。
更令人警惕的是,此次美方的军事行动竟未提前通报多数北约成员。在美方独断专行之下,其盟国不过是听命行事的配角,致使北约内部裂痕加深。这一现实让不少国家清楚地看到:北约根本无法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反而会将它们拉入不断升级的地缘政治冲突之中。亚太国家更是对此心知肚明,自然不愿成为被牺牲的“马前卒”。
在此次峰会上,特朗普明确要求北约成员将军费开支提升至GDP的5%,远超当前韩日澳的水平(韩国约2.3%,日本约1.8%,澳大利亚约2%)。澳大利亚表示,国防预算将根据本国国家利益独立决定;日本则取消原定的美日“2+2”会谈;韩国选择“战略回避”。这些举动无不表明,它们正坚守经济主权与政策独立,拒绝北约式的“摊派外交”。
与此同时,北约还试图突破地理限制,强行将中国列为“挑战对象”。但按照《北大西洋公约》序言所指出的,北约是一个明确限定于“北大西洋区域”的区域性军事组织。它无权将触角伸入亚太,更无权介入中国周边事务。中方多次强调,北约无权越界扩权,其“亚太布局”实质是赤裸裸的地缘政治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