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亚危机一触即发的时刻,中巴关系备受关注。这种非传统、高协同的关系模式是双方精心计算的地缘博弈结果,旨在应对地区动荡,特别是在印巴两大核武邻国陷入螺旋升级时,这张“战略默契”之网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独特形态。双方并未缔结需要自动军事介入的正式盟约,但缺乏一纸盟约并未妨碍高度协同的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默契”的形成与深化。这种关系超越了简单的友好邦交,嵌入了彼此核心利益的深层结构中。
这份特殊关系的基石很大程度上由中巴经济走廊(CPEC)这条庞大的经济动脉奠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和关键节点,走廊不仅承载着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还直接关系到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稳定和能源、贸易通道安全。对巴基斯坦而言,它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对中国而言,其平稳运行攸关全局。
因此,这条经济走廊的安危成为两国最紧密的共同利益之一,甚至被视为能够吸收、缓冲地区潜在剧烈冲突冲击力的经济“减震器”。大规模冲突一旦爆发,首当其冲的就是这条倾注了双方巨大资源的经济生命线。
深植于经济层面的相互依存也孕育了高度的战略互信。北京多次公开表达对巴基斯坦在主权与安全方面的支持,这种姿态基于现实利益的选择。反过来,巴基斯坦也将中国视为最可靠的战略后盾。
法律层面,2005年签署的《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提供了基础框架。该条约明确约定双方将在涉及主权、安全及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并承诺不参加任何损害对方主权与安全的联盟或集团,也不允许任何第三方利用本国领土损害对方利益。这些条款为后续广泛的合作铺平了道路,尤其是在防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