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巴基斯坦财政部长奥朗则布向中国提出将货币互换额度扩大100亿元人民币的请求,并宣布年底前发行熊猫债券。同日,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阿西夫警告印巴核战争风险。在克什米尔实控线,印度陆军与巴基斯坦军队连续两夜交火。印度单方面切断杰赫勒姆河水源导致巴控克什米尔洪灾,而巴基斯坦则亮出“法塔赫-2远程火箭炮可直击新德里”的底牌。这场冲突涉及水资源争夺和核威慑,正将南亚次大陆推向经济绞杀和军事威慑的双重困境。
印度对克什米尔水源的操控被视为现代版的经济绞杀战。2025年4月26日至27日夜间,印度突然开闸放水,导致杰赫勒姆河水位暴涨,巴控克什米尔穆扎夫拉巴德地区发生严重洪灾。这一操作与2019年印度废除查谟和克什米尔特殊地位、2020年封锁巴控克什米尔互联网的手法类似,通过切断水源、封锁经济、制造人道主义危机,逐步削弱巴基斯坦对克什米尔的控制力。
印度利用“水武器”实施战略断水,通过建造巴格利哈尔水电站控制巴控克什米尔70%的淡水供应。2025年4月26日,印度关闭水闸,导致下游农田干裂、村庄断水,迫使农民迁移,形成环境难民潮。次日夜间,印度未通知巴方开闸泄洪,造成12个村庄被淹、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美元。同时,印度安全部队在克什米尔地区开展清剿行动,摧毁游击队营地,并宣称将确保印度河一滴水都不流入巴基斯坦,计划包括清除水坝淤积、改道河水和建造新水坝,试图彻底控制克什米尔水源。
面对印度的水霸权,巴基斯坦应对困难重重。其水利设施老旧,缺乏大型水库和泄洪通道,难以应对印度的洪水脉冲战术。尽管1960年《印度河水条约》规定杰赫勒姆河归巴方使用,但印度通过非常规放水规避条约约束,巴方难以在国际法庭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此外,巴基斯坦若在克什米尔大规模修建水利设施,将进一步加剧与印度的军事对峙,其外汇储备仅够支撑3个月进口,难以承受长期经济消耗。
在克什米尔的枪炮声背后,印巴空军的装备竞赛进入四代半代差时代。巴基斯坦空军凭借歼-10CE与JF-17“枭龙”Block-3战机构建中式空战体系,对印度空军形成局部优势。印度空军仅有36架“阵风”四代半战机,而巴基斯坦已装备18架歼-10CE(未来或增至36架)和80架JF-17“枭龙”Block-3(具备4.5代机性能),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歼-10CE配备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00公里,可同时追踪12个目标;而印度“阵风”的RBE-2 AESA雷达虽性能相近,但规模有限,难以形成持续制空能力。巴基斯坦空军通过数据链系统将歼-10CE、“枭龙”Block-3与ZDK-03预警机联网,实现协同作战;而印度空军仍依赖“阵风”单打独斗,苏-30MKI与米格-29的航电系统甚至无法兼容。
巴基斯坦还拥有“法塔赫-2”远程火箭炮,射程达400公里,可覆盖印度首都新德里。若印度发动大规模空袭,巴方可通过火箭炮饱和打击迫使印军高层躲入地下掩体,瘫痪指挥系统。巴基斯坦“哈塔夫”系列弹道导弹射程覆盖印度全境,配合“沙欣-3”潜射导弹,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核威慑。印度虽拥有“烈火-5”洲际导弹,但在南亚次大陆的战术核战中并无优势。巴基斯坦支持的克什米尔游击队可通过无人机、便携式防空导弹袭击印度机场和后勤线路,迫使印军分散兵力,陷入治安战泥潭。
面对印度的经济绞杀与军事挑衅,巴基斯坦采取经济输血、军事威慑、外交破局三线作战策略。巴基斯坦请求将人民币互换额度扩大至400亿元,为其进口石油、粮食提供6个月缓冲期,避免外汇储备枯竭。发行熊猫债券吸引中国投资者资金,降低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息贷款的依赖。加速瓜达尔港建设,将中国西部至中东的贸易量转移至巴基斯坦,每年创造20亿美元关税收入。巴基斯坦利用歼-10CE隐身涂层和霹雳-15空空导弹,在首轮空战中摧毁印度预警机和加油机,瘫痪空中指挥链。通过察打一体无人机对印度边境哨所、雷达站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迫使印军收缩防线。使用电子战系统瘫痪印度通信网络,使印军指挥系统陷入聋哑状态。
巴基斯坦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印度蓄意制造洪灾的证据,迫使国际社会对印度实施经济制裁。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印度核设施,曝光其先发制人核打击计划,削弱核威慑可信度。联合伊朗、阿富汗塔利班、孟加拉国构建反印包围圈,切断印度与中东、东南亚的陆路联系。
印巴对峙的本质是印度试图通过经济绞杀与军事威慑重塑南亚霸权,而巴基斯坦则以中式装备与经济突围构建非对称平衡。这场冲突的最终解药在于中国主导的中巴经济走廊能否真正成为南亚的经济安全阀。2025年的克什米尔站在和平与毁灭的十字路口。若印度继续沉迷于水武器与核讹诈,终将被自己点燃的战火吞噬;而巴基斯坦若能将中国的经济输血转化为自身的造血能力,或能在地缘博弈中找到出路。(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