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政府以“对等关税”为名,对中国商品加征34%至104%的惩罚性关税,全球贸易体系随之剧烈震荡。这场看似经济领域的博弈,实则是一场涉及战略遏制、政治操弄与地缘争夺的复杂斗争。它不仅关乎中美两国的未来,更可能重塑全球秩序。
关税战的核心逻辑在于:美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挑战”,通过抬高贸易壁垒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推动制造业回流以填补国内产业空心化。美国的目标是通过关税“削弱中国竞争力”,并迫使盟友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以巩固其主导的“安全—贸易联盟”。中国采取了稀土出口管制、对美实体清单扩容等反制措施,暴露了这场博弈的军事与科技对抗本质。
美国深陷“特里芬难题”——既要维持美元霸权(需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又要恢复制造业(需贸易顺差)。当前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36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逼近1万亿美元,债务驱动的经济模式濒临崩溃。关税战成为其转嫁矛盾的手段:通过打击中国出口、迫使资本回流,试图缓解债务压力并重塑“美元—制造业”平衡。然而,这种做法反而推高美国通胀、加剧贸易逆差,成为一场“自我毁灭的豪赌”。
美国国内政治极化与阶层矛盾激化,关税战成为政客转移视线的工具。特朗普通过煽动“美国优先”民粹情绪,将中下层失业问题归咎于“中国不公平贸易”,以此巩固选民基础。但贸易逆差的本质是美国储蓄率过低、消费过度的结构性问题,关税战只会让普通民众承担物价上涨的代价。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将贸易武器化,摧毁了国际合作的信赖基础,导致全球供应链加速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