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发表讲话,首次公开承认当前对华关税过高,并表示税率将大幅下降,但不会降至零。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全球关注,被视为中美关税战可能转向的关键信号。
特朗普的“服软”并非偶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同步释放信号,称高关税不可持续,并暗示中美贸易摩擦将很快降温。这一官方共识的背后,是美国国内经济压力的集中爆发:美国3月CPI同比上涨5.2%,其中服装、电子产品等中国进口商品价格飙升贡献了1.4个百分点;2024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仅8.4%,远低于特朗普承诺的“重回15%”目标。
消息一出,全球资本市场应声反弹:美股科技板块单日涨幅超3%,特斯拉、苹果领涨;离岸人民币汇率升值0.8%,创三个月新高。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特朗普政府为缓解国内经济困境的战术性妥协,而非战略让步。《金融时报》直言:“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终于砸到了自己的脚。”
特朗普的“让步”实则是多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企业成本激增,波音因中国暂停接收130架未交付订单损失超200亿美元;沃尔玛、特斯拉等因供应链断裂被迫裁员。消费者负担加重,美国中餐厅因食材涨价裁员3.8万人,二手商店客流量激增30%,民众直呼“买不起新衣服”。加州政府起诉联邦,要求判定关税政策违宪,凸显美国内部政策分裂。
中国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并加大对稀土出口的管制,直接瘫痪美国军工产业链(如F-35战机成本飙升18%)。盟友体系也出现松动,欧盟计划取消对华电动汽车关税,德国车企加速向中国转移产能;日本在谈判中拒绝全盘接受美国条件,直言“不能一味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