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3403%!美国“双反”税率终裁敲定,东南亚光伏布局前景如何 贸易壁垒加剧!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实施了严厉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此举被视为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对原产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硅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作出肯定性终裁。根据裁定,上述四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率范围在0%-271.28%,反补贴税率范围在14.64%-3403.96%,不同产地和生产商面临的税率差异极大。
多家企业的双反终裁税率较初裁结果大幅飙升,特别是柬埔寨,由于该国光伏企业拒绝配合贸易调查,美国商务部对该国四家光伏厂商施以超过3500%的双反税率。马来西亚的双反税率相对较低,而在越南,光伏企业面临120.69%-813.92%的双反税率。这些高税率叠加之前的“对等关税”,直接冲击了东南亚光伏产品对美出口的产品竞争力和供应稳定性,导致美国光伏成本上升,开发商收益率被挤压。
此次双反调查历时近一年,由韩国韩华Qcells、美国First Solar等制造商组建的美国太阳能制造贸易委员会联盟去年4月提交救济请愿书后启动。美国商务部同年5月宣布对进口自东南亚四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发起双反调查。这一举措旨在针对在全球新能源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国企业,因为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设有生产基地。
双反终裁所涉企业中,晶科、晶澳、天合等中企龙头的当地企业面临高达40.30%-375.19%不等的双反税。相比之下,主导者韩国韩华的马来西亚工厂的双反税率仅为14.64%。按照流程,这些关税税率将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预计于5月20日作出最终损害裁定后生效。如果确认美国产业受到这些进口产品的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美国商务部将发布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令,对来自东南亚四国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
近年来,东南亚四国向美国供应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光伏产品。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光伏电池片进口额占其总进口额的70%,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组件占其总进口额的近83%。去年,美国从东南亚四国进口了价值高达129亿美元的光伏产品。美国国内近年来安装的光伏组件约四分之三来自东南亚,但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基地的间接出口。这是由于2011年以来,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了多轮贸易制裁,迫使中国光伏企业向东南亚转移产能,形成中国光伏产业的海外产能重镇。
受多次贸易制裁影响,近几年我国大陆直接出口美国光伏电池产品基本无法实现。对于美国市场,中国光伏企业既爱又恨,对方的无理贸易制裁层出不穷,但美国市场的高溢价和高毛利令企业难以割舍。然而,随着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税,四国输美光伏电池产品优势将大幅削弱。
多位光伏行业人士表示,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经由东南亚向美国出口光伏产品的通道近乎彻底关闭。不过,一些光伏企业正在考虑将东南亚产能转移至关税相对宽松的印尼与老挝。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咨询专家吕锦标分析称,东南亚国家的光伏生产成本比中国大陆高出30%左右。尽管如此,在关税累计60%-80%的情况下,东南亚地区出口美国仍可较美国当地产能更具竞争力。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虽然“关税战”冲击造成中国光伏厂商海外产能成本上升并进一步挤压盈利,但相较于美国本土制造成本,或仍具相对优势。美国光伏制造回流进程充满不确定性,中期内难改光伏产品进口依赖的窘境。当前不确定性极高的贸易形势下,中国企业应从过去的抱团取暖改为全球化的分散式投资,不再扎堆。
新兴市场展露出充足的吸引力,中国光伏企业已开启出海2.0阶段。面对持续放量的欧洲、亚非拉等非美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光伏企业选择在东南亚四国以外地区、中东甚至非洲地区布局,以更分散、更多元化的供应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
美国本土也有反对声音。包括太阳能产业协会在内的反对者认为,关税将损害美国光伏生产商,推高进口电池的价格,而美国工厂对此急需。商务部曾就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初裁作出回应,表示维护全球产供链的稳定畅通符合各方长远利益和共同期待。美方应尽快摒弃贸易保护做法,与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光伏等新能源产品的自由贸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