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中美贸易关系的持续紧张迫使中国寻找新的出口市场,其中欧洲成为重要的替代目的地。面对潜在的“替代性涌入”,欧盟正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作为防御性措施。2023年9月,欧盟已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这可能只是更广泛贸易防御体系构建的开端。
制造业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越南近期对中国特种钢发起35%的反倾销调查,作为新兴制造业出口国,与中国在某些领域形成直接竞争关系。在全球需求整体萎缩的环境下,这些同处“供应端”的“乙方”制造业国家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趋于白热化,形成典型的“供应端内卷化”现象。
这些变化共同驱动了全球结构的根本性转向:从“全球合作”的专业化分工模式逐步滑向“自保制造”与“本土安全”的相对封闭模式。国际分工的效率导向让位于安全考量,这意味着全球资源配置效率的整体下滑。国际定价权也随之碎片化,由统一的全球市场价格体系转向区域性、分割化的多元价格体系。
“东升西降”这一话题在市场上引发广泛讨论。基于前文逻辑,全球确实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秩序重塑。然而,中国的定位远比简单的“东升西降”标签更为复杂——其背后实质是政治影响力与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一种结构性分化。
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格局中,中国长期处于“政治受损、经济受益”的特殊地位。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在政治层面强调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而中国在这一体系中的话语权相对弱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经济层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充分收获了全球化红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全球秩序的解构与重构,在特朗普政府高举的“对等关税”冲击下,这一格局正发生结构性逆转,转变为“政治获益、经济受损”的新态势。一方面,美国战略收缩、西方内部分歧加剧,为中国创造了扩大国际政治影响力的战略窗口期;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业基地,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贸易萎缩的最大受害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