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鞋服品牌迁移产能后,被迫闲置的熟练工人和供应链资源反而加速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工艺升级。以安踏为例,供应链的本地化重构使公司原材料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65%提升至2024年的82%。不仅是原材料,安踏的生产加工和分销网络仍集中在福建晋江等地,并不需要考虑东南亚关税的影响。从销量上看,安踏2024年80%的营收来自中国,占据国内运动鞋服市场份额的23%,首次超越耐克的21.8%,在国内市场的营收增速远高于耐克。
即使关税会放慢中国本土品牌拓展海外市场的脚步,这些公司也可以靠争夺国际大牌原本占据的中国市场份额继续发展下去。目前国际鞋服大牌在中国仍有千亿规模的营收,但在千元左右的中高端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如耐克的AJ系列高端款、阿迪达斯Ultraboost系列专业跑鞋。无论从性价比还是情感倾向来看,中国消费者转向国产只是时间问题。此前,在600-1000元的大众市场,份额早已被安踏、李宁蚕食,耐克基础款跑鞋市占率从2019年的27%下降至2024年的18%。
在1000元以上的专业体育用品市场,中国本土品牌也有竞争力。安踏旗下始祖鸟在万元级户外市场市占率达17%,定价1200-2500元的FILA高尔夫系列在高端运动社交场景市占率达19%。李宁的多个联名款也在千元以上市场有效占有,敦煌联名款在2000-3000元价格带市占率从1.2%跃升至4.7%,“悟道”系列限量款溢价率超200%,在得物平台转售价最高达4999元,充分证明了本土化的价值上限可以有多高。
除了中国市场,欧洲市场也可能成为中国鞋服品牌的增长新极点。毕竟,欧洲这次并不太可能向特朗普服软,欧盟发言人透露正准备反制措施。欧洲纺织服装业同样高度依赖进口,境内原材料自给率仅41%,人工成本高达25美元/小时,还要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欧洲品牌很难满足中端市场需求,正好给中国品牌留下发展空间。如安踏收购的亚玛芬体育在欧洲市场颇有品牌积累,而李宁去年则与红杉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专注欧洲市场开发。尽管目前中国鞋服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占比不高,但归根结底,消费品牌要看价格、成本,还要看性价比、品牌溢价,甚至是某种“情感因素”。关税政策显然正在损伤美国品牌的性价比和情感溢价,而且这种损失可能是不可逆的。(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