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耐克露露柠檬们被打得最疼 股价大跌市值蒸发!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60多个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加征更高税率,例如中国34%、越南46%、日本24%、韩国26%、欧盟20%。这一举措在全球引发巨大反响,资本市场迅速反应。消息发布第二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3.98%,标普500指数下跌4.84%,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5.97%,苹果、英伟达、特斯拉等巨头两日内市值蒸发超1万亿美元。
越南市场受到严重影响,经历了近3年来最惨烈的一周,指数在最后两个交易日中暴跌逾100点,半数股票跌停,纺织服装板块以18.22%的跌幅成为投资者最想抛售逃离的板块。4月4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称已经与越南领导人苏林通话,对方愿意以0关税换得与美国的关税协议,而自己期待与苏林的会面和谈判。受此消息影响,美股上那些在越南设有工厂的服装品牌股价直线拉升,一场危机似乎就此消弭。然而,对越南纺织业和牵扯其中的企业来说,后续问题恐怕不会如此简单。
阿迪耐克露露柠檬们被打得最疼 股价大跌市值蒸发
新关税政策对纺服鞋履OEM公司产能主要布局的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冲击尤为明显。越南、柬埔寨、印尼等东南亚主要代工基地的税率分别为46%、49%、32%,直接冲销了其原本的成本优势。有业内人士估算,越南当地鞋类代工厂的现金成本占比约45.8%,加税46%很容易导致现金流断裂;柬埔寨原本享受GSP免税,现在税率突变,纺织业利润率可能从6%直接跌到-15%。
与东南亚产线密切相关的美股服装鞋帽品牌也遭受重创。4月3日,耐克股价大跌14.44%,市值蒸发138亿美元;阿迪达斯股价大跌9.94%,市值减少约30亿美元;Lululemon股价大跌9.85%,市值减少约31亿美元。这些品牌虽然不完全是美国品牌,但在销量上依赖美国市场,在增长上不能放弃中国市场,产能又集中在东南亚市场,成为此次关税大棒下最受伤的群体之一。以耐克为例,鞋类产能的51%来自越南(Air Jordan系列),25%来自印尼(跑鞋和基础款),14%来自中国(Flyknit高端产品线),“精准踩雷”了此次特朗普关税最高的几个地方。
如果耐克想规避东南亚重税的影响,需要在18个月内转移超2亿双鞋产能,这相当于其全球产量的1/3,而现有替代国家(印度、墨西哥)的工厂仅能承接15%订单——听上去不太现实。此外,耐克在东南亚的产能扩张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华利集团、裕元集团等中国代工企业的力量。如果耐克和中国代工企业完全切割,可能会重演阿迪达斯Speedfactory的悲剧。
低利润行业的危机根源并不是某天突然降临的关税,而是行业巨头们长期以来对成本优化的病态追求。纺织服装业中,80%的利润最终流向品牌运营与零售环节,只有2%能流向劳动力密集的生产制造环节。因此,即便是华利集团这样的中国代工企业,也会主动选择将工厂搬迁到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当公司的中山厂区在2024年彻底裁员关停时,其越南永欣三厂却以月产运动鞋200万双、用工成本下降42%的数据,成为整张财报的亮点。
相比代工厂,耐克这样的“国际大牌”才是造成服装纺织行业对人力和供应链系统性剥削的根源。根据耐克的2025财年Q1财报,其毛利率高达46.3%,而越南代工厂的毛利率仅3.8%。这种利润分配模式迫使代工厂通过延长工时和克扣福利维持生存。在中国沿海地区工人月薪达到1500元的2008年,耐克就启动了工厂搬迁计划,关闭了位于江苏太仓的直营工厂,转向人力成本只有中国1/3的越南。但耐克放弃的不仅是中国产能,还有中国市场。
中国的服装纺织业是很多地区的支柱产业,国际大牌的直营、合作工厂搬迁导致几十几百万人失业或转行,消费能力萎缩。越南等东南亚目前只有低工资的人口红利,并没有能代替中国消费国际大牌的人口红利。以耐克为例,其中国区营收占全球份额的18%,东南亚市场占比则不足5%,且以低价基础款为主。即便越南工人工资有可能在三五年接近中国的水平,中越之间大概18倍的消费市场规模差距也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当东南亚人力成本也不再便宜的时候,这些国际品牌的产线还能搬迁去哪里?
近年来,国际鞋服品牌迁移产能后,被迫闲置的熟练工人和供应链资源反而加速了中国本土品牌的工艺升级。以安踏为例,供应链的本地化重构使公司原材料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65%提升至2024年的82%。不仅是原材料,安踏的生产加工和分销网络仍集中在福建晋江等地,并不需要考虑东南亚关税的影响。从销量上看,安踏2024年80%的营收来自中国,占据国内运动鞋服市场份额的23%,首次超越耐克的21.8%,在国内市场的营收增速远高于耐克。
即使关税会放慢中国本土品牌拓展海外市场的脚步,这些公司也可以靠争夺国际大牌原本占据的中国市场份额继续发展下去。目前国际鞋服大牌在中国仍有千亿规模的营收,但在千元左右的中高端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如耐克的AJ系列高端款、阿迪达斯Ultraboost系列专业跑鞋。无论从性价比还是情感倾向来看,中国消费者转向国产只是时间问题。此前,在600-1000元的大众市场,份额早已被安踏、李宁蚕食,耐克基础款跑鞋市占率从2019年的27%下降至2024年的18%。
在1000元以上的专业体育用品市场,中国本土品牌也有竞争力。安踏旗下始祖鸟在万元级户外市场市占率达17%,定价1200-2500元的FILA高尔夫系列在高端运动社交场景市占率达19%。李宁的多个联名款也在千元以上市场有效占有,敦煌联名款在2000-3000元价格带市占率从1.2%跃升至4.7%,“悟道”系列限量款溢价率超200%,在得物平台转售价最高达4999元,充分证明了本土化的价值上限可以有多高。
除了中国市场,欧洲市场也可能成为中国鞋服品牌的增长新极点。毕竟,欧洲这次并不太可能向特朗普服软,欧盟发言人透露正准备反制措施。欧洲纺织服装业同样高度依赖进口,境内原材料自给率仅41%,人工成本高达25美元/小时,还要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欧洲品牌很难满足中端市场需求,正好给中国品牌留下发展空间。如安踏收购的亚玛芬体育在欧洲市场颇有品牌积累,而李宁去年则与红杉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专注欧洲市场开发。尽管目前中国鞋服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占比不高,但归根结底,消费品牌要看价格、成本,还要看性价比、品牌溢价,甚至是某种“情感因素”。关税政策显然正在损伤美国品牌的性价比和情感溢价,而且这种损失可能是不可逆的。(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