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对等关税”计划,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根据特朗普展示的图表,美国拟对欧盟、越南、日本、印度、韩国、泰国、瑞士、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等贸易伙伴征收20%到49%不等的关税。这一大规模加税举措远高于许多国家的预期,一旦施行,将给美国、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带来重大影响。
从历史角度看,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在《贸易的冲突:美国贸易政策200年》一书中,道格拉斯·欧文指出,美国贸易政策始终指向三个基本目标: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增加政府收入,通过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厂商免受外国竞争,以及通过互惠协定减少贸易壁垒和扩大出口。这些目标在美国建国后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例如,联邦政府成立至南北战争期间,创造关税收入是核心目标;南北战争后,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厂商成为主要目标;大萧条后,旨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互惠贸易协定成为优先考虑对象。
特朗普的一系列关税举措正在根本性扭转美国与全球达成的贸易共识,回归过去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主要目标是重塑美国的产业优势及实现贸易平衡。然而,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对美国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短期内,美国经济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滞涨”风险。关税本质上是一种税收转移,政府增加收入,企业与消费者承担成本,这相当于财政紧缩,短期内推高物价,长期抑制消费者需求,形成“滞涨”困境。尽管特朗普声称其政策将每年为美国增加6000亿美元收入,并推动制造业回流,但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摩根大通预计每个美国家庭年支出或增加1700美元,高盛已将2025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2.2%下调至1.7%。
特朗普意图通过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成功性仍待商榷。一方面,美国依赖进口的中间产品(如半导体、药品)被豁免关税,显示了政策对关键行业的保护性妥协。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同样依赖全球供应链,且本土人工成本高企,短期内难以形成替代产能。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弊大于利,减少了产出和就业。国际研究智库Tax Foundation估计,2018-2019年贸易战关税导致长期GDP减少0.2%,资本存量减少0.1%,全职工作岗位减少14.2万个。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计划直接无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用单边行动替代多边协商。这种不对等性挑战了WTO的公平贸易规则和现有的全球多边贸易框架,容易引发报复性关税的连锁反应,进一步损害全球贸易运行。OECD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受美国不确定的关税政策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国已明确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全球贸易将产生更多不确定性,多边贸易体系可能加速碎片化,转向以区域协定或双边谈判为主导的格局。
除了贸易层面,关税政策还将迫使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加速区域化重组。韩国、德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首当其冲,面临汇率下跌、股市下挫等问题。美国对汽车、芯片、药品等行业加征25%关税,将迫使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新兴经济体由于对美国出口依赖度较大,将遭受较大冲击,尤其是以低端商品出口为主的经济体。例如,越南的纺织业和电子组装业利润率普遍低于10%,额外关税将直接挤压企业生存空间。
特朗普关税计划不仅针对传统商品贸易,也伴随着对高科技领域更严厉的制裁和管制措施。2025年3月下旬,美国商务部将包括50余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和机构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当前中国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有大幅提升,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产研发和创新进程有明显进展。从长远看,中国科技界能够降低对美技术依赖,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展欧亚技术伙伴关系等方式,构筑多元化的技术合作网络。
特朗普关税新政引发全球资本市场震荡,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市场也经历短期冲击与长期预期的变化。A股市场表现相对坚韧,一方面国内投资者对贸易战可能升级已有预期,前期市场已部分消化;另一方面,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且中国官方明确表示将采取措施稳定经济增长目标,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从中长期来看,资本市场可能呈现结构性行情,与内需、产业升级、自主可控相关的板块可能获得市场关注。
从中长期战略看,中国一直注重化危机为契机,加快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对外合作布局。美国的打压倒逼中国加大对关键技术和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投入,为中国提供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关税落地并不意味着风险释放,反而意味着新一轮博弈的开始。(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