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争议在乌克兰国内引发剧烈震荡。议会上亲美派与民族主义阵营激烈对峙,甚至出现肢体冲突。民众在基辅独立广场聚集抗议,高举“资源属于人民”标语。军方也担心资源协议会削弱军队后勤自主权,加剧了军政矛盾。
这场争端并非孤立事件。斯里兰卡因将汉班托塔港租给中国抵债,丧失战略要地控制权;阿根廷接受IMF贷款附加条件,导致资源行业外资化。乌克兰智库警告称,他们正在重复南美国家的悲剧。特朗普政府的“高压交易”模式,如逼迫韩国提高驻军费,也在此次谈判中体现。中方则表示愿以“不附加政治条件”方式参与乌克兰重建,为基辅提供了制衡筹码。
站在基辅总统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泽连斯基面前的协议文本重若千钧。每一页都写满资源数据与法律条文,却又仿佛能听见顿巴斯战场的炮火、第聂伯河畔的抗议声浪,以及布鲁塞尔入盟谈判室的计时器滴答。这场较量早已超越一纸协议,成为小国在大国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的残酷寓言。正如乌克兰网民在社交媒体上的呐喊:“我们可以接受帮助,但不能接受枷锁。”(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