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矿产协议的博弈会如何收场 乌克兰坚决反击。2025年3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声明,将美乌两国持续半年的“矿产换援助”谈判推向风口浪尖。面对美国提出的新版矿产协议方案,泽连斯基强硬表态:“美国援助不是贷款,乌克兰不会承认!”这场围绕资源、主权与地缘政治的角力不仅撕开了美乌关系的裂缝,更暴露了国际援助背后的利益暗流。
根据多家西方媒体披露,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提出的最新协议版本彻底颠覆了此前框架。新协议要求乌克兰所有国营和私营企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润全部转入美乌联合基金,并立即兑换成外汇汇出境外。这意味着乌克兰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收益尚未入账就已脱离本土监管。此外,基金利润需优先偿还美国自2022年以来的所有援助资金,并附加4%的年利率。据乌克兰媒体测算,若按当前援助总额计算,仅利息部分就需支付超过200亿美元。在董事会结构上,美方占据3席,乌方仅有2席,相当于将乌克兰经济命脉交予美国决策。相比2025年2月被拒的旧方案(美方要求50%资源收益),新版本彻底突破乌克兰主权红线,被乌副总理称为“殖民协议”。
面对美方压力,泽连斯基划出了三条不可逾越的底线。首先,他不承认援助是贷款,强调这是支持而非债务。其次,他不牺牲加入欧盟的前景,表示任何阻碍入欧的协议都不会签署。最后,他不接受单向安全空白,指出协议中未提及对乌安全保证,却要求乌克兰承担“优先偿还”义务。
美国试图通过此协议打造“抗中俄资源供应链”,同时为军援支出寻找“变现渠道”。乌克兰则面临两难选择:接受美方条款虽能换取短期援助,却可能永久丧失资源主权;拒绝则面临西方断供风险。欧盟企业已拿下乌克兰35%未开发矿产勘探权,若美国独占资源,将冲击欧洲新能源战略。这种“鹬蚌相争”的局面让基辅进退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