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政坛近期风云再起。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支持率飙升至54%,全面碾压现任总统马科斯,而这一变化不仅仅意味着权力格局的剧烈震荡,更牵动着美国在亚太的地缘政治神经。
根据最新民调结果,莎拉在菲律宾民众中的支持度大幅上扬,其背后深层原因并不复杂:随着前总统杜特尔特被国际刑事法院发出逮捕令,菲律宾国内不少人将此事视为马科斯政府“配合外部势力打压前政敌”的表现。这一举动被舆论广泛解读为“政治清算”,甚至有观点称这已经触碰到菲律宾国家主权与民族情感的底线。于是,作为杜特尔特政治遗产的直接继承人,莎拉顺理成章地获得了民意加持,而这一趋势在5月中期选举临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敏感和关键。
与此同时,马科斯的处境却变得愈发被动。一方面,他要面对国内支持率持续下滑的压力;另一方面,其亲姐姐、菲律宾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伊梅·马科斯的“反水”更是让局势雪上加霜。伊梅公开质疑政府配合国际刑事法院逮捕杜特尔特的行为,并推动参议院进行正式调查。在听证会上,她怒斥这一行为是“对国家主权的背叛”,认为马科斯政府实际上成了“听命于外国”的工具。
在国内强大舆论和政坛分裂的双重压力下,马科斯开始松口,表示愿意就杜特尔特被捕一事与国际刑事法院“协调”——这一表态,已与他最初积极配合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显露出他在国内站不稳脚跟的窘境。
马科斯的“失势”不止引发国内权力震荡,也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政坛高度警觉。作为菲律宾近年来全力配合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关键“合作者”,马科斯政权若倒下,对华盛顿而言无异于失去了一颗南海棋局的重要“枢纽”。尤其是在美方意图强化“印太战略”部署、加紧围堵中国的节骨眼上,马科斯的“不稳”成为华盛顿不得不重视的变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新任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被曝即将访问菲律宾,并且已点名要与马科斯进行面对面会谈。表面上,此行的公开议题是南海安全与美国对菲安全部队的持续支持。但实际上传递出的信号远不止于此。
首先,这是美国对马科斯政府释放的“支持信号”,意图为其“站台”以稳住政权,防止其在中期选举前遭遇更严重的政治打击。其次,更重要的是,美方希望通过这次访问,继续推动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维持对中国的战略施压态势。简而言之,赫格塞思此行一手端着“安抚牌”,一手拿着“指挥棒”。
但问题在于,马科斯此刻的处境,已不容许他继续配合美方玩“高风险游戏”。一方面,国内反对声音越来越强,杜特尔特家族的势力正借势回潮;另一方面,民众对菲律宾日益卷入南海紧张局势也日益警惕。不少舆论质疑马科斯将国家带入“兵凶战危”的地缘险境,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换取美国支持。这种批评如果持续发酵,即使有美方撑腰,马科斯也难逃民意清算。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赫格塞思访菲消息传出之际,一项更加敏感的动作也浮出水面——美菲“肩并肩”年度联合军演将于下月21日启动,演习范围不仅覆盖南海,还涉及巴士海峡,直逼台岛周边水域。而此次演习特别增加了一项引人关注的环节——“击沉军舰”实弹演练。这种近似实战的操演方式,极具挑衅意味。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美方正试图将菲律宾卷入更广泛的地区对抗布局中,“南海+台海”双线联动的意图愈发明显。
结合目前的局势可以看出,菲律宾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十字路口。一方面,马科斯政府面对国内政治地震,腹背受敌;另一方面,美国又不断加压推动其在南海问题上继续扮演“急先锋”角色。表面看,赫格塞思此行是“救援”,但深层次上更像是“催债”——催促马科斯继续为美国战略服务。
讽刺的是,马科斯政府恰恰是因为过度配合美国南海战略,才陷入了今天的被动。而如果继续深陷美方战略布局,其下台的风险只会进一步加大。可以说,赫格塞思不是来“撑场”,而是来“砸场”的。
莎拉支持率飙升,反映出菲律宾国内对现政府的不满情绪正在向杜特尔特阵营集中。而美国方面的紧急介入,虽能在短期内给予马科斯一些“外交面子”,却无法真正化解其内政困局。随着5月中期选举的临近,菲律宾政局大概率将出现新一轮洗牌。届时,南海政策走向、美菲关系走向,或许都将迎来一次重大转折。对于菲律宾而言,真正的挑战,并不是选边站,而是如何在夹缝中保住国家自主和安全的底线。(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