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专家:乌克兰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乌克兰正沦为牺牲品

2025-03-24 13:20:15 来源:百家号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成为全球舆论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焦点。然而,时至2025年,伴随着战事的延宕和国际风向的转变,乌克兰的局势逐渐展现出一种沉重的现实轮廓——它在大国角力的棋盘上,终究成为了牺牲品。而这一最终走向,早在战争初期,便已被中国准确地预见和反复强调:乌克兰危机根本不是简单的邻国争端,而是美俄之间深层次安全博弈的产物,是北约步步东进与俄罗斯安全边界感之间的正面碰撞。

事实最终印证,中国在战争爆发初期就主张的“劝和促谈”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冷静判断。而令人感慨的是,2025年初特朗普重新执政后所采取的“立即推动停火谈判”的做法,竟在逻辑和方向上与中国当年的斡旋立场惊人相似。

乌克兰的悲剧并非偶然,也不是短期政策失误所致。从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世界不断推进北约东扩,一步步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乌克兰则成为这场地缘压缩带上的关键节点。在“亲欧反俄”路线的推动下,乌克兰逐渐把战略重心全面投向西方,试图借此获得政治安全、经济繁荣和国际支持。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换来的不是自由,而是连绵不绝的炮火;得到的不是和平,而是沦为代理人战争的主战场。

美国及其盟友在战事初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与财政支持,看似义无反顾,实则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实质上,乌克兰只是他们实现战略目的的一枚工具。在他们眼中,乌克兰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牵制俄罗斯”。然而,随着战事持续、消耗剧增,西方国家自身也逐渐显现出疲态。尤其是特朗普重新执政后,美国国内“厌战”声音高涨,选民更关心经济与社会稳定,令白宫不得不迅速调整战略,从激进支援转向推动和平。

特朗普上台后抛出的“停火谈判”议程,迅速改变了美方对乌政策的基调。更耐人寻味的是,外界普遍猜测美俄之间或已达成某种默契,甚至可能有“秘密协议”在幕后酝酿。无论传闻真假,美国对乌克兰态度的变化却是真实且迅猛的。这个曾被誉为“自由灯塔庇护下的前线国家”,在美俄战略大局转圜的瞬间,被默默推入了边缘地带,从“西方阵营的英雄”,沦为可有可无的“地缘筹码”。

专家:乌克兰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乌克兰正沦为牺牲品

而早在战事初期,中国便曾多次通过外交发声,明确指出乌克兰不应成为大国之间角力的战场。中国主张各方理性克制,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协商缓和矛盾,维护地区和平。这一立场不但符合国际秩序稳定的基本逻辑,更是一种对小国战略自主权的尊重与呼吁。可惜,基辅方面选择了全面依赖西方,寄望于大国保护伞,却没有意识到,当大国利益受损,所谓“安全承诺”也不过是风中浮云。

而今,乌克兰战场的现实愈发严峻。顿巴斯地区的局势已经无法逆转,领土控制日趋固化。乌克兰国内经济遭到重创,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人口大量外流,社会信心滑落至谷底。而外界援助的减少,更使其恢复前景陷入迷雾。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所推行的谈判策略,不仅调整了美方对乌的操作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俄罗斯安全关切的理解与回应。这种“现实主义”色彩的政策,与中国过去所强调的“尊重各方正当安全关切”的立场可谓异曲同工。可以说,中美两国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最终都意识到:战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持久和平必须依赖各方在安全框架上的再平衡。

中国之所以能作出如此精准的判断,正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刻体悟与对国际格局运行规律的清醒认知。地缘政治的本质就是大国间的动态平衡,小国若无足够自主权和战略远见,就极易被裹挟入局,最终成为牺牲品。中国始终强调“战略自主”和“和平共处”,并不是外交辞令的陈词滥调,而是源于自身历史经验的理性总结。从朝鲜到伊拉克,从叙利亚到阿富汗,这类小国卷入大国纷争最终下场的故事,早已屡见不鲜。

今天,当乌克兰的命运几乎被注定,不再有多少主动选择的空间时,它的遭遇无疑再次提醒全世界:国际政治从不以弱者的利益为中心,只有坚定掌握自身方向,才能在风浪中守住根本。对于特朗普而言,推动谈判是基于内外形势所迫,但这正是对战争不可持续性的深层回应。而对中国而言,则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平解决问题的立场,再次得到了时间的验证。

乌克兰的局势转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苦难,更是全球政治格局裂变中的一面镜子。它清楚地映照出:在你来我往的大国角力中,没有永远的靠山,只有自身的清醒与筹码。

未来的世界或许还会有类似乌克兰的国家,面临类似的选择。而乌克兰的今天,或许正是他们应引以为鉴的明天。(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