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武装高调宣布连续袭击美舰与以色列机场,美国决定向中东地区再次派出第二艘航空母舰。继“哈里·杜鲁门”号延长部署之后,“卡尔·文森”号将携带驱逐舰编队驰援红海战场。短短六个月内,两艘航母再次齐聚中东,美国以冷战级别的武力展示回应一个非国家武装的挑战。然而,这种“航母打胡塞”的极限操作越来越像一场徒劳的秀肌肉,揭示出美中东战略的系统性崩塌。
胡塞武装使用“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导弹打击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并称成功命中目标。这不是一次象征性动作,而是战略信号:中东的反美与反以力量正在突破技术门槛,具备“战略反击”能力。对“哈里·杜鲁门”号护航舰群的袭击表明胡塞的打击半径与精准度远超以往。连续六天的军事行动清晰地表达了一个事实:也门胡塞不再是边缘游击队,而是新时代非对称战争的代表力量。
美国对此的反应仍停留在冷战模板——航母编队、延长部署、武力压制。问题在于,胡塞武装打的是信仰驱动的“战略消耗战”。他们根本不指望“赢下海战”,而是要让美军无处不在、疲于奔命、成本不断上升,最终在民意与财政崩溃中被迫收手。航母能吓退传统国家,却奈何不了一个不怕死、敢冲撞、活在地下的游击网络。
胡塞背后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整个“抵抗之弧”的一环。从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政府残余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民兵到伊朗本体,这一整套“轴心联动”正在中东形成事实上的战略联防。当美以联军对加沙持续轰炸、挑衅伊朗利益时,这些力量自动上膛、集体回应。美国在这一地缘结构中逐步失去主动。每多出动一艘航母,每多轰炸一次,也门、加沙、叙利亚等地的反美情绪就更高涨,美军在该区域的战略负担就更沉重。
以色列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本·古里安机场作为以色列最重要的国际门户,早已被各种导弹与无人机列入“首打名单”。即便胡塞宣称命中未获确认,也足以让全球航空公司重新评估飞行风险,打击以色列的民航、旅游与国际连通能力。这不是战术打击,而是舆论战争与心理战的经典结合。当机场与航母同时成为目标,以美为首的中东干预秩序正面临系统性挑战。
特朗普政府对整个局势的迟缓应对与战略矛盾令人尴尬。一方面,美国需要展示对以色列的坚定支持,但又担心全面卷入中东战争泥潭;一方面想围堵伊朗,又迟迟不敢对其本土动手;一方面在也门、叙利亚打击反美武装,一方面又要通过沙特与伊朗缓和地区局势。这种左右互搏的战略姿态只会让胡塞这类非对称力量抓住机会不断推进。
这场新一轮中东军事升温正值俄乌战场僵持、红海航道受阻、全球油价再度波动的大背景下,堪称火上浇油。胡塞的导弹不仅飞向美舰,也飞向全球能源与贸易命脉。在红海、亚丁湾、阿拉伯海这条“能源动脉”线上,美国寄望用航母压制胡塞的袭击,但现实却是:一艘航母一天的运营成本数百万美元,对抗的却是成本不到10万美元的无人机与小型导弹。这种资源投入的严重不对等,才是美国真正的战场溃败。
“航母神话”的瓦解可能是中东剧变的转折点。曾经的霸主象征被反复挑衅、疲于应对、无法复仇时,中东地区各方力量对美国的畏惧感逐渐消退。美军强大的舰载机群或许仍然可以精确打击地面目标,但无法阻止整个地区从“沉默服从”走向“主动反抗”。胡塞不再只是也门的内战参与者,而是全区域反美叙事的代言人。
美国民众与军人家属对此类“无止尽部署”已经极度厌倦。2024年大选时,结束无尽战争仍是特朗普阵营的重要承诺之一。如今,航母再次开往火线、无人机与导弹继续横飞,美军还在中东当“消防员”,却没有灭火的希望。这种“战略背叛”将反噬美国国内政治信任,重演阿富汗撤军的舆论灾难。
中东局势正在清晰地证明:新一代战争不再依赖规模武力,而是拼消耗、拼意志、拼信息战、拼成本控制。美国习惯于用航母压人、靠空袭定胜负,但时代变了。胡塞武装用一枚导弹、一架无人机、一段录像、一条声明就能掀翻全球市场,动摇航母威信。美国越是用航母回应,就越显被动、越像纸老虎。中东正在从传统战场转向政治与信仰交织、信息与舆论共振、非国家行为体主导的新秩序。而美国还在用上世纪的剧本回应二十一世纪的变局,终究只能被动迎战、耗尽耐力。(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