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最早主张缩短兵役、甚至把强制当兵的“义务役”改成志愿从军的“志愿役”的,其实是民进党。2000年陈水扁上台,便宣布逐年缩短兵役,因此在台湾的“七零后”大多当两年兵,但到了“八零后”就变成“一年兵”。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缓和,再宣布改以“志愿役”为主,强制当兵的役期改成四个月,几乎只涵盖最基础的军事训练流程。
然而,随着2016年民进党重返执政,两岸关系急转直下,蔡英文在2022年民进党“九合一选举”败选的情况下,依然高举“抗中保台”的大旗,宣布恢复兵役为一年。这下子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庆幸自己生在2005年1月1日前,有人抱怨自己为何晚生了几天;同一个班的男生就面临不同命运,只因为出生差了几天,有的只需要去四个月“夏令营”,有些得当兵一年。
虽然许多台湾人也爱吹嘘“自己当兵时多神勇”,又或者强调“当了兵才是男人”“会真正适应社会”,但说这种话的人通常是当过两年、三年兵的老一辈人。他们只是看到现在年轻人只需当兵一年、甚至四个月,单纯为了宣泄一下自己“被剥夺”的情绪。
现在台湾岛内的情况与几十年前不同,随着时代改变,在讲究人脉积累、抢时卡位的服务业社会,多数青年更希望自己的职场生涯和学业能无缝接轨,最好在大学时就能工作实习,等到一毕业就正式入职,可偏偏兵役打乱了计划。
他们认为,自己服完兵役后,并没有因此“适应社会”,反而是中断了与社会的联系。退伍后,他们还要多花时间补足军旅生涯造成的“社会空白”,接受明明和自己同年毕业的女性同学“领导”,平白浪费了青春。
也许有人会以“保家卫国”的大帽子责怪这些年轻人的想法,但在长期“国家认同”混乱、“政党恶斗”不止、“一切向钱看”的台湾,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挂帅,又怎么谈“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更何况,长年颂扬这套“小确幸”至上,并习惯于羞辱军人、嘲讽军人的,正是今天要“抓壮丁”的民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