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欧盟为结束俄乌冲突找台阶。2025年2月15日,北约秘书长吕特在社交媒体宣布,他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慕尼黑会面,双方讨论了“公正、持久地结束俄乌冲突”的问题。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热议,因为就在一个月前,北约副秘书长杰瓦讷还表示战争可能持续至2025年以后,如今北约却突然转向“促和谈判”。
这场会面发生在北约防长会议后的第二天。此前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刚发表了一些争议言论,如“乌克兰加入北约不现实”和“恢复2014年边界是虚幻目标”,这些言论直接激化了美欧矛盾。吕特此时与泽连斯基会晤,可能是为了安抚盟友,或表明北约内部已达成某种妥协。
双方讨论的三大核心议题逐渐浮出水面。首先是“持久和平”的代价:领土还是安全?吕特虽未透露具体方案,但强调“公正”与“持久”。结合美方之前的表态,北约可能默认乌克兰难以完全收复失地。美国防长曾直言追求2014年前的边界是虚幻目标,而乌克兰近期被曝以500亿元贱卖稀土资源换取美国支持,暗示泽连斯基或被迫接受“领土换和平”的妥协方案。
其次是北约的“双面态度”:既要撑场子,又要甩包袱。吕特的表态看似积极,但细品却暗藏矛盾。一方面,他承诺“共同努力”支持乌克兰;另一方面,北约内部早已显露疲态。秘书长杰瓦讷承认欧洲军工产能不足导致援乌乏力,而美国暂停军援更让局势雪上加霜。这种“口头支持”与“行动缩水”的割裂,折射出北约既要维持道义形象,又不愿继续“烧钱”的现实困境。
第三是俄罗斯的“战场优势”成谈判筹码。俄军近期对乌克兰全境发动密集空袭,乌防空系统近乎瘫痪。面对俄方压倒性火力,北约秘书长此时推动和谈,更像是对战场劣势的无奈回应。“持久和平”的潜台词或是“北约已无力扭转战局”。
事到如今,一些连锁反应已经显现。北约内部分裂加剧,美欧博弈白热化。美国防长主张“欧洲承担乌克兰防务”,甚至提议组建“无美国参与的维和部队”,而德法坚持“和平必须与欧洲共同实现”。吕特试图调和矛盾,但美欧在军援责任、谈判主导权上的分歧难以弥合。这场会面更像是北约在舆论压力下的“危机公关”,而非实质性突破。
乌克兰可能成为“弃子”,其战略价值遭重估。特朗普近期暗示乌克兰可能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而泽连斯基签下稀土大单仍遭冷遇,暴露出乌方“棋子命运”的残酷现实。若北约最终推动“冻结冲突”而非彻底解决,乌克兰恐将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全球格局震荡,美国霸权松动。北约的摇摆态度反映出美国战略收缩的深层逻辑。从暂停军援到甩锅欧洲,美国正将资源转向亚太,而欧洲被迫接过“烫手山芋”。这种转变可能加速多极化趋势,促使更多国家重新站队。
吕特与泽连斯基的会面,虽然看似为俄乌冲突按下“暂停键”,实则暴露北约的力不从心。无论是“公正持久”的口号,还是美欧的互相推诿,都难以掩盖一个事实:这场战争早已不是乌克兰自己能决定的游戏。(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