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欧盟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并于同年10月投票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这一决定反映了欧盟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面临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担心欧洲传统汽车工业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又担忧失去中方绿色产业支持后碳减排目标难以实现。
加征关税看似是对过度依赖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种“刹车”,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认为这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倒退”。这种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体现在电动汽车领域,还扩展到太阳能、风能、高铁、安全设备、生物柴油等多个领域。《外国补贴条例》(FSR)是欧盟委员会用来调查欧洲境内受外国政府资助投资行为的新工具。尽管欧盟频繁采取措施,但仍面临两大考验:如何应对中国的反制措施以及如何处理越来越多成员国反对对华强硬做法的局面。
2024年10月4日,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电动汽车数量从2020年到2023年增长了十倍以上,促使欧盟展开深入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3.5%上升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27.2%,其中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从1.9%上升至14.1%。欧盟委员会发现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存在大量补贴和政策干预,如直接补贴、融资优惠、税收优惠等。上汽集团因不配合调查被征收最高额关税,而该公司则表示已充分回应并质疑欧盟要求的信息量过大。
欧盟认为其反补贴措施有证据支撑且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比美国的措施更温和。自欧盟公布征收关税决定后,中国宣布对欧盟的猪肉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对乳制品进行反补贴调查。10月8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欧盟的白兰地开展反倾销调查,但尚未出台全面反制措施。
尽管欧盟投票决定征收关税,但投票结果分歧严重,十票赞成、五票反对、十二票弃权。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和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对征收关税表示担忧,而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则支持欧盟委员会的决定。德国和斯洛伐克由于与中国汽车行业的紧密联系,投票反对加征关税。匈牙利也反对加征关税,因为它是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商的投资地。
投票结束后,中国商务部考虑对从欧盟进口的高排放燃油汽车加征关税。这种反制措施可能会影响德国和斯洛伐克等国的利益。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决定反映出其对中国日益增加的不信任。前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指出,虽然增加对中国电动汽车的依赖有助于脱碳,但绿色经济必须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引擎。
欧盟利用多种工具手段对中国多个行业进行广泛调查,最引人注目的是《外国补贴条例》(FSR)。该条例使欧盟有权调查欧洲境内受外国政府资助的投资行为。绿色产业一直是欧盟特别重视的领域,欧盟利用新工具对中国太阳能和风能公司进行调查,并使用已有政策启动其他调查。
欧盟委员会试图用防御性的贸易工具与中国竞争,认为其做法比美国更为透明且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然而,荣鼎咨询的报告显示,即使最终关税高于欧盟决定,中国汽车制造商仍具有价格优势。欧盟对中国的投资相对开放,中国可在欧盟境内投资电池和汽车制造厂。这些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具吸引力,泰国、土耳其和巴西等国家也引入了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投资。
中欧双方的谈判仍在进行中,欧盟希望解决“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尽管谈判达成后,“电动汽车事件”可暂告一段落,但这只是欧盟与中国的竞争热点之一。欧盟需要应对的考验是如何妥善处理中国的反制措施以及成员国反对对华强硬做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