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菲律宾的南海新策略在东南亚国家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引发越南等国跟随,但这种“模仿”效应受到国际关系大局之影响,因而程度有限。
东盟对中国有着较强的经济依赖,双方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也是东盟第四大外国直接投资(FDI)来源国。东盟国家,包括南海争端方深知中国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而不愿扩大事端,影响经贸关系。历史经验亦告诉东南亚国家,“两强相争”,小国只有“左右逢源”而非“选边站”才能生存。因而即便是菲律宾也不愿将自身命运完全依附于美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与中国竞争的战略据点。越南更是有着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痛苦记忆,不愿再次成为不同势力间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的前沿地。
面对南海局势出现的新变局,中国应充分利用国际法、国内法和国家实力来管控海上分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笔者看来,在“司法战”中也应采取“先发制人”而非“被动迎战”的策略。过去,中国在菲律宾发起的仲裁中采取“不参与”、“不承认”、“不接受”的态度。当时有当时的合理考虑,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未来,中国可能面临更多法律挑战,例如近来菲律宾声称将针对中国专门提起海洋环境保护的仲裁。面对新的司法挑战,中国此次态度积极,于7月初发布了一份揭露菲律宾破坏仁爱礁海域生态环境的报告。中国亦可凭借切实证据就海洋环境问题对菲律宾提起诉讼,以免单方面陷于被动。
其次,优化对外宣传工作,用不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南海故事”。外媒,特别是传播面相对广泛的英文媒体上,存在着关于中国的不实信息。中国有着大量的国际观众,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应对这一状况,中国应着重提升媒体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使用外语(尤其是英语)报道新闻事件和评论分析的能力,并用国际化的语言和与国际接轨的方式来更好地向世界表达中国。
(作者系英国爱丁堡大学政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