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乌克兰从法国和丹麦接收的“凯撒”卡车炮的损失率不到10%,战场表现可圈可点。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研发北约制式155毫米火炮以打开军贸市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过,与诸多原本采用苏式火炮的中东欧国家做法类似,乌克兰并没有全套系统地从其他国家引进155毫米火炮的样品以及技术,而是在原本苏式D-20型152毫米榴弹炮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造而成。这一做法对于这些国家而言,耗资和技术风险都相对较小,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本国火炮研发生产基础,可以不必受制于外人。其中,比较典型的成功型号就是塞尔维亚研发的“诺拉”B52型155毫米车载炮。有了前人踏出来的成功之路,位于乌克兰顿涅斯克的TASKO重型机床厂也在2009年提出希望研发一款北约制式的155毫米车载炮。
当时,该厂技术人员设计的方案也是在苏式D-20型152毫米榴弹炮的基础上,更换符合北约制式155毫米火炮技术的部件,包括52倍身管、23升药室等,保留原有的双室炮口制退器、立楔式炮闩等部件,并且对制退机和复进机进行相应的改造,从而完成火力部分的研发。至于底盘,技术人员选择的是由乌克兰KrAZ汽车公司生产的KrAZ-6322系列6×6重型军用卡车。由此,便诞生了乌克兰第一代国产155毫米车载炮。
瑞典向乌克兰提供的“弓箭手”自行火炮自动化程度非常高。
命运多舛的研制历程
但是,乌克兰国产155毫米车载炮的发展从一开始就磨难不断。首先,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从2009年开始,世界各国研发的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155毫米车载炮层出不穷。特别是瑞典FH-77BW L52“弓箭手”的出现,将世界车载炮的发展推向了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国产155毫米车载炮无论是在火炮部分还是底盘乃至信息化、自动化等各方面的水平都不算出色,甚至连半自动装弹机都没有,至多只能算是法国“凯撒”155毫米车载炮的平庸模仿者之一。所以,自从推出设计方案后,乌克兰国产155毫米车载炮并没有引起任何国外用户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