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履职尽责商国是,每年的全国“两会”,来自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们还会通过这个平台展望“星辰大海”。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们围绕载人登月、可重复使用火箭和商业航天等前沿热门科技话题,勾勒出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图景。相关代表委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瞄准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的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总体目标,我国正加快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此外,我国正加速研制4米级、5米级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分别于2025年和2026年首飞。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及月面着陆器等未来载人登月主要飞行产品模型
“过去一年,航天科技创新也取得新的突破。亚洲最大推力7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考台试车圆满成功,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能力大幅提升。载人登月火箭主力发动机——130吨级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创造中国百吨级发动机单台试车时长新纪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新型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2023年,航天科技集团圆满完成48次宇航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成功175次,总发射次数突破500次。目前,该集团具备年产运载火箭100余发、大中型卫星80颗、小型卫星300颗能力。
刚刚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介绍称,我国的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明确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载人月球探测初步方案是采用两枚运载火箭分别将月面着陆器和载人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飞船和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目前已全面启动部署研制建设工作,包括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产品,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月面科学载荷、载人月球车研制方案。
容易进一步介绍称,2023年,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工作有序推进。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满足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任务需要,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2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70吨,预计2027年具备首飞条件。
“未来,我们将加快新一代运载火箭改进研制,持续优化运载火箭型谱,加快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深化论证与研制攻关,加快突破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推动航天运输系统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容易称。
除了上述工程之外,2023年,基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我国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有力支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农业强国等国家战略。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我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已完成研制建设,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按“数据型谱”建立了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天基数据体系,遥感数据自给率由专项实施前不足20%提高到90%以上,远超60%的设定目标,彻底扭转了我国高分数据长期依赖国外的被动局面,为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保障提供了自主、连续、稳定、可靠的信息源。
此外,我国已基本建成系列化海洋卫星观测体系,形成对全球海域连续高频次覆盖观测能力,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岛监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已应用海洋卫星观测体系服务于海岛监管和维权保障。利用遥感卫星开展无居民海岛和南海重点岛礁监测。2023年,利用高分、资源三号等卫星数据,对901个无居民海岛开展卫星遥感监测,获取数据1533景,共计27.3TB,为无居民海岛监管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基础。利用海洋一号卫星等数据,制作中国西沙、南沙部分岛礁、夏威夷礁(库雷礁)、大堡礁(无名礁)2015年、2020年、2022年的活珊瑚覆盖度,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分析与保护管理提供精确参考。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将商业航天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扶持领域。工信部、国防科工局等国家部委以及北京、上海、湖南等多省市也出台相关意见、办法和行动方案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布局落实。
据了解,2023年,社会资本面向航天投资近六十亿,主要集中在卫星、火箭制造领域。2023年,全年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含拼车和搭载),占中国全年发射的39%,成功25次,发射成功率达96%。全年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此外,发射、测控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正式竣工,二号工位正加快推进建设,两个工位将各具备年16发发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院士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作为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近年来一直在借助产业链完整以及技术、产品、人才、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我们把商业航天作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致力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共同打造良好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
王巍院士进一步介绍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加快适应商业航天市场的产品开发,加速研制4米级、5米级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分别于2025年和2026年首飞;突破高性价比商业卫星关键技术,推出通信、导航、遥感及综合性商业卫星产品;重点开发商业市场急需的高性价比固体火箭发动机、YF-102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YF-209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加大定标场网、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等大型试验设施设备开放共享力度,参与商业发射场建设,建立涵盖商业发射测控网、商业发射场、发射服务、回收与重复利用、在轨支持等任务的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模式。”王巍院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