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庆的烟花鞭炮声中,我们送走了龙年元宵节。昨天也是俄乌冲突爆发两周年,这场血腥的战争正式进入第三个年头。作为这场军事冲突的旁观者,不少中国人习惯性采取“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叙事角度去看待俄乌冲突,编者却以为这是局限与片面的。某种意义上看,俄乌冲突的种子在红旗落地、苏联解体的那一刻起就已早早埋下。
1991年12月乌克兰公投独立,分居第聂伯河两岸的乌语区与俄语区的民众均为这个新国家的诞生投出了充满希望的信任票。这是一次支持率高达90%的全民公投,是同为斯拉夫人的两个衍生民族围绕国家认同的一次相向而行。然而,故事随后的发展方向依然没能逃出兄弟阋墙的窠臼。“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造成这个转变的因素是什么?西方世界正在失语。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斯拉夫民族内战,壕沟两侧的士兵用同样的语言劝说对方举手投降。围绕战争的叙事仍在继续,而中国观众理应获得更加丰富的视角,这也是直新闻所追求的。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瑟尔斯基前不久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他被泽连斯基任命为新任乌军总司令。讽刺的是,他却是一个俄罗斯人,甚至他的家人仍然居住在俄罗斯,这是又一个被时代洪流冲散的家庭。原文刊载于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网站,原标题是《这可太苏联了:为什么泽连斯基会选择一个俄罗斯人作为乌军的新统帅?》(A very Soviet union: Why has Zelensky picked a Russian general as the new leader of Ukraine’s army?)。编者第一次读完这篇文章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张力与无情,第二次读罢想起了许多苏联笑话。但无论如何,每一个苏联笑话的背后都饱含一群人对一个远去时代的怀念或怨恨。瑟尔斯基的故事恐怕正是这场俄乌冲突的缩影,读者能在当中看到个人在历史洪流中宛若孤叶般的逐流。个人的选择固然也很重要,但每一种选择都已在历史的注脚里写下了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