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还是数量
现代战争中大纵深、准备充分的防线所体现出的韧性意味着,乌克兰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进攻突破。一个多世纪以来,实现这样的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在今天的乌克兰都不太可能存在。前任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瓦列里·扎卢日内(Valery Zaluzhnyi)将军曾将战况描述为一场僵局,但相信新技术能够帮助乌军实现突破。他的第一点观察是正确的,可第二点恐怕不正确。
地面战争很少仅凭某件武器就能左右胜局。乌军在2023年攻势中面临的困难并不是任何激进新技术的产物,这些新技术也不太可能克服困难。敌军的适应能力、陆地上随处可见的掩体与隐匿物都限制了新式武器突破坚固防线的能力,而俄军现在拥有相当坚固的防线。
乌克兰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西方援助的可持续性,但就算援助能持续到来,这场冲突很可能长期处于反复争夺部分阵地的消耗战状态,除非俄罗斯人突然丧失战斗意志、莫斯科出现政变。因此,乌克兰的成功将取决于它和西方盟友面对一场长期且艰苦的战争时的耐心能持续多久。
这对更广泛的未来战争形态有什么意义?机动进攻并没有走进死胡同,但它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通常来说,这需要进攻方有备而来,防守方露出破绽。有时候这种情况会发生:在1940年、1967年以及1991年是如此,未来某时某刻也许还会出现。但一个破绽百出的敌军不会同演习设定一般自动生成。为了及时发现与有效利用敌军的破绽,需要付出大量训练、装备与军官准备的投入。当这些条件结合起来时,就可能带来巨大回报:德国在一个月内征服法国,以色列用了6天击败埃及,美国在100个小时内重新夺回科威特。但这些条件不是总会出现。
这样的模式令美国处于两难境地。美国军方长期以来重视质量而非数量。美军被打造成具备充足的战技与武器,当捕捉到进攻机会时就能加以利用的军队,正如他们1991年在科威特的表现所呈现的,未来也可能会再现的战例。但如果因条件不成熟而被卷入消耗战,今天美国军队的组织结构将无法承担由此可能产生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