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中国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示意图(图源:CASC)
我国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曾于2012年近距飞掠图塔蒂斯小行星。中国已进行多次成功的月球和火星探测。“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任务也已经正式立项。它于2025年发射,一年后抵达近地小行星2016HO3,一次实现小行星绕飞探测、附着着陆和取样返回。之后探测器还将继续飞行七年,访问主带彗星311P。相比之下,计划中的小行星防御实验任务难度更低。以中国的航天的实力,完成这个任务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我们不能高估动能撞击技术的能力。和小行星的巨大质量相比,航天器的质量和动能微乎其微。对于那些对地球有重大威胁的大直径近地小行星,一次撞击远不能使其轨道偏离地球,或者让它解体而消除威胁。因此,这样的小行星防御任务只能看作是旨在丰富人类知识、进行小行星防御探索的科学实验。至于真正的小行星防御,中科院空间中心李明涛研究员的“以石击石”方案也许可行性更高。他提出捕获一个几米尺寸的小行星或石块去撞击对人类有威胁的小行星。这样能大大增加撞击动能,提高拦截成功率。
中国小行星防御长期落后,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巨大,现在才算正式起步,但我们的起点非常高。上亿公里探测范围的行星雷达、天基监测预警系统和小行星防御探测器都是只有航天大国才有实力来完成。一旦实现,我们马上就能从“远远落后”变成“世界领先”。我们已经一次次目睹了这样的跨越式赶超。相信这次我们也不会错过。
美国:行星防御的先行者和主导者
美国小行星研究历史悠久,也是最早开始对近地小行星进行监测和预警的国家。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创建于1947年的小行星中心(MPC)。MPC得到了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支持,目前由哈佛大学天文台和史密松森天体物理台合作运作。全球天文学家的小行星观察数据都会提交到MPC,再由MPC进行新发现小行星的确认和临时/正式编号的颁布。数十年来的数据积累使它成为目前全球最权威的小行星数据中心。仅仅因为MPC的存在,美国在近地小行星的发现、监测和预警方面就具备了巨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