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我们对绝大多数可能袭来的小行星都是茫然无知的。事实上,2008年之前所有撞击事件都是这样的,没有时间疏散避险,更谈不上拦截。所以,小行星防御的第一步,就是要尽早发现并预警。发现得越早,我们就有越多的时间做出应对。建立实时性更强的监测预警系统非常必要。
图2:地球附近小行星轨道(图源:NASA)
到目前为止,小行星一般都是通过光学望远镜发现的。但精确测轨、确定大小形状以及自转等天体特性,用超远程雷达(又称行星雷达)更有效。另一方面,无论是光学还是雷达,地面观察因为地球遮挡,有很大的盲区,无法实现全空域、全天时监测预警。所以,小行星监测预警不仅需要光学望远镜,还需要行星雷达;不仅需要地基观察网,还需要天基监测系统。
中国行星防御计划:起步晚,起点高
我国紫金山天文台长期观察小行星,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过小行星。但我国近地小行星观察开展得比较晚。1995至1999年,北京天文台(现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使用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开展了持续4年的近地小行星搜寻,发现5颗近地小行星。2006年,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联合研制了一米口径的施密特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安装于盱眙。迄今它已发现1000多颗小行星,其中36颗近地小行星。
近年来,我国业余天文爱好者也参与到近地小行星搜索中。其中位于新疆的星明业余天文台尤为突出。星明台主持的多项业余巡天项目也包括了小行星搜索。2023年2月底,星明团队和中科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站开展深度合作,使用1米大视场光学望远镜,首次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2023DB2。
2023年2月27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确认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新发现的近地小行星2023DU。这颗直径约30米的阿波罗型近地小行星于北京时间3月5日近距离飞掠地月系统。这次提前预警显示中国的地基光学监测和预警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