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我们自己的力量,中国人实现了从二代机到三代机的历史性跨越!
25年后的今天,再次回忆至此,歼10首飞试飞员雷强依然神采飞扬,语气中充满激动:歼10的研制成功,不仅让中国增加了一款重要的空中利器,而且通过歼10的论证、总装、首飞、定型,我国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现代战机研发体系,更带动了一支航空科技队伍的成长。
而试飞员的深度参与,更令歼10成为了我国首款飞行员参与设计的战斗机。
这一次,雷强向我们详细讲述了他与歼10的情与缘。那段二十多年前的相遇,早已深深嵌入了他的生命。
首见:惊艳,但“中国人飞不了”
“我第一次见到歼10,准确地说是歼10的木质样机,是首飞前5年。当时这架飞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外形很现代,线条很流畅。但是当我坐到驾驶舱里看了看,我就告诉宋总(时任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这个飞机我们飞不了。’”
虽然是空军试飞员,飞过从初教机到高教机,再到部队的作战飞机在内的多种飞机,但是当时,包括雷强在内的中国试飞员,从没有见过歼10这样的操纵系统,没人知道屏幕上会显示什么信息——那个年代,部队的飞行员连电脑都没见过。
而且,为了快速缩小当时我国与航空先进国家先进型号间的代差,歼10身上有60%以上的技术都是全新研发的,这在全球战斗机研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研制团队有点发愁:飞行员能不能接受这个情况?
为了这个目标,18名全国顶尖的空军飞行员被选拔出来,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成都,开始筛选和培训。在屡次测试、试验后,最终包括雷强在内的3位飞行员通过测试,赴海外学习三代机的试飞方法。“当时外国人都说,中国人飞不了三代机。但一上模拟机,咱们的飞行员各种科目都飞得很好!我们的短板只有一个:没接触过结合了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和电传飞控系统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