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为打赢未来战争,日本做了什么(3)

    2023-01-13 10:01:01 来源:瞭望智库

    2

    扩充“网络防御体制”


    日本高度重视未来战争中的网络战建设。受和平宪法第九条约束,日本不能拥有军队和交战权。但是,网络战是个军事新兴领域,利用其作战方式的特殊性和隐蔽性,日本早在2014年就开始组建所谓的网络防御体制,当年设立了防卫大臣下辖的“网络防卫队”,以及陆上自卫队的“系统防护队”,它们都隶属中央网络组织机构。

    第一,组建地方网络防御部队。

    随着形势变化和实际需要,2018年防卫省和自卫队决定组建地方部队下辖的“网络防护队”,西部方面队第一个设置“方面系统防护队”。这与整体强化西南诸岛防卫方针不无关系,目的是加强管辖“国防要冲”西南诸岛的西部方面队的网络战能力。

    该防护队的任务,除了监视日常通信状况外,主要是当现场使用的野外通信系统以及指挥系统网络遭到攻击时进行应对。中央网络防御组织机构中,有防卫省直辖的“网络防卫队”以及陆上自卫队下辖的“系统防护队”。不过,由于陆上自卫队很多通信基础设施不完善,仅靠中央网络组织机构监控,时常会出现“漏情”现象,需要使用无线电及卫星线路单独构建通信环境。新建部队隶属于陆上自卫队位于熊本市的西部方面队,也是第一个在地方部队建立的“网络防护队”。

    第二,设立主动网络防御体制。

    日本政府正计划建立“主动网络防御”体制,此举是在网络空间“扩军”的新动向,也是在军事新兴领域突破“专守防卫”、发展先发制人作战能力的标志。确立所谓“主动网络防御”,目的是为了强化应对以通信、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为目标的网络攻击。

    该体制旨在通过常态化实施网络巡逻监控,第一时间掌握并应对可能危及安全保障的可疑网络行为。政府授予相关机构实施系统网络入侵、可疑网络行为解析等权限,相关机构有权采取摧毁攻击方数据及文件等反制措施。“主动网络防御”体制的工作将由内阁网络安全中心与自卫队“网络防卫队”共同承担。

    近年来,日本在网络战建设领域加大力度,以维护网络安全为名推进网络作战力量“扩军”:

    自2006年起,每年举行“分领域横向网络演习”,参加人数由最初的90人扩大到2021年的4800人;

    2008年成立“自卫队指挥通信系统队”;

    2014年增设由防卫大臣直接管辖的“网络防卫队”;

    2022年3月进一步整编成立“自卫队网络防卫队”。

    日本自卫队网络作战力量还将增加,2023年底前扩充至1000人以上,并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日本已经将“主动网络防御”写入国家安保战略文件,预示着未来10年其网络“扩军”势头有增无减。

    第三,寻求国际协作提升能力。

    日本防卫省通过开展国际协作、加强院校培训等多项措施,提升网络安全防卫人员的素质:

    2021年起,自卫队连续两年参加“北约网络防御卓越中心”举行的“锁盾”网络防御实战演习;

    2021年,海上自卫队与美海军实施了应对网络攻击的共同训练;

    与东盟建立“以远程在线形式”开展国际网络信息论坛的对话机制;

    与德国、荷兰、爱沙尼亚等国共同成立全球网络安全基金;

    与欧洲、南美洲国家在5G基站、海底电缆等基础设施方面签署合作协议。

    日本明确表示,要同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尤其在网络安全战略上配合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强化日美网络作战力量的联合训练。日本以网络安全防御和太空安全保护为由,发展天基侦察监视系统,通过与美国合作开发类似“星链”的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增强自卫队态势感知和通信能力。

    未来战争是混合战,网络战优势不可或缺。另外,网络战有其特殊性,属于现代战争的“灰色地带”,防御与进攻界限模糊不清,在法律上很难对其诟病。因此日本放手一搏,在迅速壮大网络战队伍的同时,谋求与国际社会的协作和合作,以期学习和汲取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尤其是通过与北约以及“AUKUS”中的英澳两国合作,获取美国的先进技术。

    从此次“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三文件表述可以看出,日本提高网络战的水平和能力,是以击败中国和俄罗斯网络战为目标。为此,日本将应对网络攻击部队从现有的810人增至4000人,未来计划扩充至2万人,形成陆海空一体化管理的地面、空中和网络空间多维立体防御网。

    (责任编辑)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