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生了一件很神秘的大事,拜登后院突然起火了。
确实很神秘,但也很戏剧性。
因为我第一眼看到新闻,还是在说美国民主党议员集体给拜登写信,要求和普京进行直接谈判。考虑到当下美国的对俄政策,民主党是执政党,这些人是公开和拜登对着干,是在逼宫啊。
但第二眼看新闻,这封信又突然撤回了。撤回原因?参与联署的民主党议员说,这封信是几个月前起草的,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审查,不小心就发出了……
换句话说,这是美国“临时工”干的。
美国发生了一件很神秘的大事,拜登后院突然起火了
估计拜登都有点懵,但对美国政坛来说,这意味着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的到来。
事情的大致脉络如下。
1,这封信由30名自由派民主党议员联署,核心内容是:考虑到这场战争给乌克兰和世界造成的破坏,以及灾难性升级的风险,我们也相信避免长期冲突,符合乌克兰,美国和世界的利益。
公开信还说:身为在冲突中负责支出数百亿美元税金用于军事援助的美国立法者,我们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战争,也替美国制造了一种责任,要认真去探索所有可能的途径。
什么意思?
美国应该和俄罗斯谈判,和普京谈判,而不是不断给乌克兰武器援助,那接下来将是不可预测的风险。
2,毕竟都是党内的同志,而且30名议员联署,拜登也很紧张。白宫收到这封信后,第一时间表态:这些议员对局势有 “非常深思熟虑的关切”。
当然,拜登政府也为自己辩护。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说,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没有谈判的意愿,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目的是让乌克兰“一有机会谈判时,他们能处于最大优势”。
白宫发言人皮埃尔则说:“我们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一切与乌克兰相关的事务,都要有乌克兰参与。”
3,为什么会写这封信?
不得不提到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现在民主党选情告急,按照目前的民意,一些民主党议员将很可能会落选。
对于俄乌冲突,不仅是美国民间,包括美国政界,已开始出现严重疲劳感。对手共和党的一个攻击点,就是指责拜登给了乌克兰一张“空白支票”,美国已经给了400亿美元,拜登却不关心美国国内的问题。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知道,现在美国通胀达到了40年来最高,美国人也是怨声载道。
这些自由派民主党人忧心忡忡,于是集体给拜登写了一封信,要求立刻改变政策,在更大危机到来前,与俄罗斯进行谈判。
4,但为什么又撤回了呢?
很简单,民主党内的巨大压力。
因为这是对拜登逼宫,更是民主党的内讧啊。中期选举在即,这样的内讧,更是民主党和拜登的灾难。
而且,这封信事实上帮助了共和党。民主党开始抢共和党的主张。这样混乱,中期选举还怎么选?
所以,这封信一发出,民主党内就炸锅了,各种相互指责,在巨大压力下,一些参与联署的议员后悔了,后来,干脆将责任推给了美国“临时工”。
5,事件结束了吗?
没有。
尽管一些议员表态,自己要撤回自己的联署,但不少民主党议员仍坚持,他们说出的,只是一个常识。
用民主党众议员罗·卡纳的话说:“我支持确保我们武装乌克兰,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并继续资助它,但我也相信,正如拜登总统所说,我们正处于核战争的危险之中。你不认为我们的对手应该和俄罗斯谈谈吗……”
这种分歧,显然不是几句话就能掩盖的。
我看到有外媒这样分析:这封信暴露了拜登与党内"进步派"之间脆弱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对他们之间合作能力的严重质疑:不仅是在乌克兰问题上,而且是在其它更迫切的问题上……
够戏剧性吧。
最后,怎么看?
三点吧。
第一,美国“临时工”很倒霉。
军国大事,关系到战争与和平,最终就这样戏剧性收场。而且,居然是美国“临时工”干的。
美国“临时工”也很倒霉。不得不说,美国政治家们,你们甩锅的本领也太高了。
第二,美国政坛撕裂加剧。
不仅仅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撕裂,现在更是执政的民主党内部的撕裂。对于拜登的政策,至少是相当部分民主党人也感到不满:美国,你不能出钱出枪,那最后没法收场啊。
毕竟是党内同志,拜登骂又骂不得,打也打不得,只能太极功夫,推给泽连斯基和普京。
但普京可是说了,是美国想和俄罗斯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
第三,给了普京机会?
看CNN的一篇报道,标题就是“普京一直在观察和等待华盛顿的这一刻”。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美国现在的这种分裂,拜登现在的软弱,给了普京机会。
这种拱火立场,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现在的美国,毫无疑问,支持乌克兰、打倒俄罗斯是政治正确,但后果呢?
从马斯克提出四点和平构想,到30名美国民主党议员要求谈判,大家其实都很清楚:继续打下去,对俄乌是灾难,对全世界是悲剧,最近有关核武器各种风声,更是全人类的一个噩梦。
将一个核大国逼到绝境,想想都让人可怕。这是一个事实,尽管很残酷很冷血。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谁都不愿意妥协。乌克兰不接受丧权辱国,俄罗斯不接受战场失败,美国又岂肯轻易放弃?
各方都在比狠。什么公理?什么正义?拳头更重要,而且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
哦,错了,应该是不到密西西比河心不死,不见核弹不掉泪。唉,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一切还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