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样分析下来,有观众要问了,马克龙凭什么能连任呢?我认为,除了法国大选“阻击右翼”的传统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龙在外交上的成熟手腕,远胜过对手勒庞。
勒庞的主张,归纳一下,就是“远美”、“疑欧”与“亲俄”。包括退出北约一体化指挥机构,要求法国的法律高于欧盟法律,以及解除对俄罗斯能源的制裁。如果她有机会落实以上任何一条,都将是对法国外交政策、欧盟一体化的颠覆性打击,意味着欧美“抗俄联合战线”的终结。所以本次法国大选,才让跨大西洋的政治精英们提心吊胆。英国老牌政经杂志《经济学人》,连续两期的封面主题是“一定要赢”,分别指乌克兰战事,与马克龙竞选连任。德国总理朔尔茨亲自出马,语重心长地“劝告”法国人,暗示别给勒庞投票。最绝的是欧盟,投票前一周,突然曝出勒庞黑料,称要调查她涉嫌欺诈与挪用欧盟资金,这已经是明摆着“干涉法国大选”,要给马克龙拉票。当然,考虑到勒庞之前坚定主张“脱欧”,假设她当选,许多欧洲国家的领导人,根本就不情愿会与这位法国“女总统”打交道。
而马克龙,外交主张处处与勒庞相反,明显是大西洋两岸都喜闻乐见的总统人选。他主张拥抱欧洲,维持一定的战略自主,是对“戴高乐主义”的致敬。为了让法国“再度伟大”,法国必须借助欧盟的力量,而且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客观来说,形势对马克龙有利,今年是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而德国刚刚告别默克尔,继任的朔尔茨,无法复制默克尔的号召力。德国在欧盟影响力下滑是事实,而这个空缺只有马克龙能填补。在内政改革受阻后,马克龙能指望的,就是靠外交来扳回比分。他任内,主动调停俄乌冲突,推动欧洲防卫自主;在澳大利亚潜艇订单问题上,对美国能站稳脚跟。可以说,同样是致敬“戴高乐主义”,马克龙和勒庞,一个是稳扎稳打、经验丰富;一个是“嘴强王者”、欧盟朋友圈里的“孤家寡人”。相比之下,马克龙无疑更适合在外交上代表法国,更能回应法国人心中“大国荣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