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计算结果,“火星炮-17”的洲际射程投掷能力在1-2.8吨之间。得益于其较重的起飞质量和液体燃料天生的优良性能,即便是最糟糕的估计,“火星炮-17”也足以把1.35吨的弹头投送至美国首都,在一般性能的估计下,甚至可以将超过1.7吨的弹头覆盖美国本土的每一寸土地。
尽管我们对朝鲜核武器小型化的能力并不清楚,但这个投掷性能对美国产生威胁是完全不成问题的。笔者还对一些朋友感兴趣的导弹改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的能力进行了计算,从北纬38°起飞,一般估计下的朝鲜洲际导弹可以将1236千克的卫星送入200千米的低地球轨道(LEO)或是740千克的卫星送入5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SSO)。这样的理论运载能力超过了当今很多小型运载火箭,如果有一天朝鲜将此弹改为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完全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二级的比冲性能对导弹投掷能力的影响极为巨大,特别是速度增量要求较高的远距离投射或是发射卫星,从图表上可以看出,起飞质量远大于“火星炮-17”的东风5号在发射高速度增量需求的轨道时,运力下降十分明显。所以对于朝鲜导弹二级的估计非常影响投掷能力的计算准确度,遗憾的是这一块却是信息黑洞。
2017年和2022年朝鲜两次洲际导弹试射的实际弹道
根据西方智库将24日试射的高抛弹道展开后计算,“火星炮-17”在正常弹道下至少具备15000公里的射程,其关机速度至少达到了7.5千米/秒,这意味着首次试射的载荷重量适中,根据不同的导弹性能估计,可能在1-2吨左右。
生存性迷思
有了合格的投掷性能只是洲际弹道导弹成为核威慑的第一步,处于敌方高度发展的复合打击手段下的洲际导弹,快速反应能力、穿透能力、高生存性、扛核加固能力甚至数量,都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必不可少部分。
更为残酷的是这些性能是一点短板都不能有,否则很容易被强大的对手对症下药,以小得多的代价击破倾举国之力构建的核威慑。比照中国发展核威慑力量过程的漫长和艰辛,朝鲜想建立可靠的二次核反击力量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这里受制于信息和篇幅,我们重点来讨论以下生存性问题。
比导弹更重要的是其部署方式,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加固发射井、非加固发射井预警发射、洞库+TEL、公路机动TEL和铁路机动发射。尽管我们不知道“火星炮-17”究竟会不会作为一款武器实际列装朝鲜的作战部队,但就其特性,可选择的部署方式非常有限。
发射井和预警发射显然不适合朝鲜,它们都既有数量要求又有技术挑战,以朝鲜的经济和技术能力完全不现实。更别提发射井通常适用于拥有广袤国土纵深的国家。公路机动和铁路机动同样对早期预警能力和国土纵深有要求,朝鲜也明显不符合要求。“火星炮-17”加上11轴TEL的重量,对任何一个国家的路网都是一场灾难。排除了所有可能性后,唯一剩下的选择便是洞库部署了。
MX和平卫士导弹部署方案讨论中的加固隧道方案与洞库部署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最大的问题是反应速度慢,和不靠谱的掘进机械
所谓洞库部署,便是利用朝鲜山地丘陵地带多的特性,在山中挖出洞库,用多个长长的隧道与山底的出口连接,导弹连同TEL平时呆在洞库的深处,敌方大当量核武器也无法直接击毁。如果敌方攻击隧道入口,一来隧道数量可以很多,可以用低廉的成本消耗敌方弹头,二来即便隧道口被炸塌,己方可以通过从内部挖掘疏通隧道,推出导弹至预设阵地并发射。这种方案合理利用朝鲜的地形优势,而且对导弹运输平台的机动性要求很低,似乎很适合“火星炮-17”的部署。
然而,随着美国及其盟国在卫星情报体系和精确制导常规武器上的进步,洞库部署方案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首先,洞库修建是庞大的土木工程,几乎不可能逃脱卫星的侦察。其次由于朝鲜战略纵深短浅,国土离海岸线近,洞库隧道口处于敌方大量常规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下。甚至敌方在局势紧张时派遣无人机在洞库口,一旦发现导弹推出,就可以立即发动攻击击毁导弹。
朝鲜的潜射弹道导弹,也就是“北极星-4S”
曾经有人说“拥有广袤纵深的大国才玩得起陆基核威慑”,本土狭窄的英国法国在尝试了陆基导弹后,纷纷转向海基核力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对于朝鲜来说,核潜艇加潜射弹道导弹几乎可算得上是唯一的可靠选择了。
然而,核潜艇和海基导弹奇高无比的研发难度和资金需求让朝鲜望而却步,尽管他们已经尝试在常规潜艇上走这条技术路线,并开发出一系列“北极星”潜射导弹,但前景并不明朗。
核威慑是大国的玩具,朝鲜想加入这个俱乐部,拥有核武器和投射工具最多只算是获得了钥匙,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