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1972年2月28日,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结束了两国长达22年的隔绝状态,奠定了中美建交的政治基础。从更宽视野来看,《上海公报》也为之后的全球多极化格局写下了伏笔,它的出现在当年就像一道彩虹划过冷战的铁幕。
今天人们评价《上海公报》,依然折服于它求同存异的智慧。《上海公报》创造性地先将中美两国间的分歧开诚布公地摆出来,然后再阐述双方的共识。这显示出双方既承认差异,又寻求合作,在此基础上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意愿,由此开创了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处理相互关系的新模式,这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
中美关系“护栏”可从《上海公报》中来
《上海公报》发表50年来,中美双边贸易额从9000多万美元攀升至7500多亿美元;两国人员往来从每年几千人次增长到疫情前超过500万人次;有7万多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还有30多万中国学生在美留学。对享受到实实在在好处的两国人民而言,《上海公报》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对世界上期望和平与发展的广大国家而言,《上海公报》毫无疑问同样是成功的。
历史反复证明,只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中美就能实现和平共处,扩大共同利益。反之,每当美国背离《上海公报》精神,像教师爷一样居高临下对中国指手画脚,动辄横加威胁和干涉时,中美关系就起伏不定、曲折不断。
应该看到,今天中美关系面临的严峻复杂挑战,根本原因就在于美方不断寻求改变、甚至打压中国。在《上海公报》中,美方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但近些年来,美国不断做出挑战一个中国底线的危险举动;在《上海公报》中,中美表达了减少国际军事冲突危险的共同愿望,但近些年来,美国却热衷于在亚太乃至印太地区搞霸权主义军事集团;在《上海公报》中,中美承诺为拓展双方的人文交流和双边贸易提供便利,但近些年来,经济、科技、人文领域成为美国大搞对抗、“脱钩”的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