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越来越不愿意做“冤大头”,迫切希望通过进口武器,实现技术转让和在本国生产的目标,注意发展本国军工业,以防止依赖进口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实际上,早在2020年8月,为了强化本国国防工业,印度国防部就颁布了一份“禁止武器进口清单”,包括声呐、雷达、火炮、驱逐舰、运输机、轻型直升机、轮式装甲战车、常规潜艇和通信卫星等101种武器装备被列为禁止进口的对象。2021年5月,印度又宣布了第二份武器禁止进口清单。根据该清单,从2021年12月至2025年12月,将逐步禁止108种装备的进口,以促进印度国内国防生产和出口。
此次印度国防部宣布对全球购买武器项目进行重新审议,实际上也是上述系列禁止武器进口计划的一个环节,是为推行武器“印度制造”的一项举措。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印国防部需要重新审议的是“从全球购买类别下的进口交易”,实际上就是指从外国厂商直接采购的军事装备,并不包括外国转让技术和生产线在印度制造的武器装备。这一点也足以说明,印度国防部搞出这么一个大动作,放出有可能取消全球装备采购合同的风声,并非是不再购买外国武器,而更多的是应对国际军火商对技术控制的一种策略,其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威胁取消交易向国际军火商进行施压,借此迫使它们将原先直接出售的武器,通过提供技术和设备,在印度建立生产线,联合生产印军所需的武器装备,从而帮助印度本土制造商或研发公司实现武器装备的本土生产。
印度从俄罗斯引进的米格-29K表现平平,事故频发。
军工基础能力薄弱,“印度制造”计划任重道远
印度莫迪总理上台后,一直在推进“印度制造”计划,包括在军购协议中加入本土化生产和技术转让条款,要求外国军火商与印度企业合资建厂,以及鼓励私企参与军工业竞争等,试图大力发展本土军工业,减少对进口武器的依赖。这也是为了响应莫迪政府振兴“印度制造”和自力更生的号召,同时配合军工的国产化,印度财政部也推出了单列采购印度国产军事装备的专门预算,建立国防采购机制等措施,计划在6至7年内,为印度军工系统提供500多亿美元的大合同,并确保印度军工企业能抢到“蛋糕”。从2021年印度的军购情况来看,也呈现出两个极为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外军购来源多元化,针对性明显。二是大力采购本国武器装备,扶植本国军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