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印度自身国防工业基础薄弱,军工业还没有实现体系化,从而导致装备自主发展缓慢,这也是印度武器生产国产化最大的一个现实障碍。印度自身建造的武器不仅耗时长,耗资多,而且性能也不是很优秀,甚至很多时候还出现了己方军队“嫌弃”己方军工产品的情况。例如,印度海军日前就因为采购国产武器和政府爆发了严重分歧,据悉印度政府坚持要求印海军购买111架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生产的“海军通用直升机(NUH)”,而印海军抱怨称,这款国产直升机的质量不符合军方的要求,其叶片折叠所需的时间过长,尺寸也比要求的更大,在瞬息万变的海上任务中实际上就是一种“残疾”。
拖拖拉拉的印度LCA战斗机项目在这两年才开始批量装备空军。
此外,印度海军还再次拒绝了购买舰载型“光辉”战斗机的要求,表示这款战机的起飞重量超出了限制,如果强行登上印度航母的话,那么携带的武器和燃料将“少得可怜”,根本无法发挥什么作战能力,而更加青睐购买法国“阵风-M”或美国F/A-18E/F舰载机。此外,在大国情怀的刺激下,印度军方对自身武器的更新换代也存在着过于急躁的心态,对自家军工产业“不给力”而国际市场尖端武器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持非常矛盾的观点,这些也从客观上都迫使印度无法割舍全球军购的情结。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即便是公开宣称要对其全球军购合同重新审核,但真正取消订单的可能性并不大,印度在军事装备研发和制造方面的能力,根本就无法撑起莫迪所谓“印度制造”的野心,同时因“毁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是印度所无法承担的。从这一点来说,印度重审全球军购合同更多只是一种象征性举措,不管是表面上向国际军火商施压还是实质性助推武器制造“本土化”,其效果注定都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