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中国恰逢乱世,不管面对日本人还是国民党,徐有庠都能左右逢源,打点好关系,从办纺织业到投资银行、证券,生意蒸蒸日上。到抗战胜利,徐有庠已是上海滩有头有脸的实业家、金融大鳄。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徐有庠将纺织厂的设备拆空,打包搬到台北,成立了远东针织衣股份有限公司。
在台湾,徐有庠延续自己的经商秘诀,紧抱当局大腿。上世纪50年代,国民党当局一边搞经济管制,一边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老蒋把水泥、工矿等四大公司转为民营,并制定政策,鼓励私人企业发展。徐有庠瞅准机会,利用政府扶持,不断合资扩张,十几年下来,陆续建立起棉纺、化纤、印染、成衣等产业,打造出一体化的纺织企业集团,在台湾站稳龙头,还到东南亚多国开设分厂。
但徐有庠并不满足于做纺织业。1957年,他向美国人借到300万美元低息贷款,创办亚洲水泥公司,期间还通过小蒋去拉关系。当时正赶上台湾经济起飞,各地大搞基建,水泥需求旺盛。徐有庠订单接麻了,生意越做越大。鼎盛时期,亚洲水泥长期排岛内业界第二,生产的水泥行销全亚洲,还在新加坡搞了分公司。
有了纺织、水泥业的积累,60年代以来,远东集团陆续进军零售、海运、金融与观光业。划一下重点,国统时期,这些都是当局特许经营的行业。以水泥来说,在台湾省的一亩三分地,想拿基建合同,首先得打通地方政府的关系。
我给你批项目,你是不是要给我点好处费呢?这一来二去,懂得都懂。
徐有庠的发家,就是靠进入政府特许经营的行业,没有一点关系和人脉是行不通的。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建医院,还大办职校、大学,“回馈社会”,成为“公益企业家”的代表。这些“白手套事业”,既给地方县市提供政绩,也给徐家的企业培养管理人才,面子里子都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