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媒体上周报道,一份由南关东防卫局(日本地方防卫局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省军区)今年1季度发行的公关杂志显示,日本海上自卫队首批新型巡逻舰(日文汉字称为“哨戒舰”)已于今年开工建造。
这份杂志中提到,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的“日本海洋联合公司”(JMU)矶子造船厂在今年2月14日举行了首批4艘巡逻舰的钢板切割仪式。其中首舰预计将于6月份在船坞中开始分段搭建,随后2号舰也将入坞建造,两舰最早将于今年11月下水;随后3号舰和4号舰开始入坞总装,并计划于2026年3月下水,全部4艘预计都将在2027年3月前完工交付。
海上自卫队新型巡逻舰切割钢板仪式
上文中提到的巡逻舰是近年来日本海上自卫队中的新舰种,最初现身于2018年底发布的“平成31年防卫大纲”以及“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2018-2023)”,在当时的规划中,将总共建造12艘“哨戒舰”,其中在2018-2023年期间首批建造4艘。
在2018年底发布防卫大纲时,就有日本相关消息人士透露称,大纲中提到的“哨戒舰”,正是海上自卫队未来的下一代基地巡逻兵力。在2008年3月的一次海自水面舰艇编制改革之后,直属于海上自卫队五大基地(横须贺、佐世保、吴、大凑)下辖地方队中,仅有大凑、舞鹤和佐世保各配备2艘总共6艘隼型导弹艇,而作为基地兵力的这些导弹艇平时要承担近海巡逻甚至一部分日本周边外国舰船的跟踪监视任务,而这对于导弹艇原本设计目的和适航海况来说并不十分合适。随着周边国家通过第一岛链进出太平洋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多,海自主力队群大舰捉襟见肘、二线护卫队舰艇老旧,而基地配置吨位过小的导弹艇就更加难堪重负。
使用小型导弹艇进行近海巡逻和远海跟踪监视其实并不合适,图为海上自卫队隼型导弹艇PG-827“熊鹰”
因此,日本需要排水量更大、续航力更长、居住条件更佳的轻武装舰艇取而代之来执行巡逻任务,并且要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来适应日本的少子化现状和自卫队招募困难,“哨戒舰”因此应运而生。按照需求,它们同时也将具备一定的冗余空间来在需要时搭载模块化的反潜、反舰等作战设备。在这段时间前后,日本一些船舶企业也提出了一些轻型巡逻舰艇的方案或者模型,通常被认为是用于竞标“哨戒舰”的方案或者衍生的外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