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报道,法国政府准备邀请30余国军方代表,在巴黎共商大计,讨论组建一支国际安全部队“保护”乌克兰。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几乎邀请了所有北约国家代表到场,唯独美国是个例外,这种反常现象再次凸显了美欧之间的矛盾。
【欧洲国家力挺乌克兰】
首先,欧洲国家此次把美国排除在外并独立行动,是为了展示一种全新的姿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洲许多国家因为过度依赖美国,常被视为“小跟班”。
如今,通过这次会谈,尤其是在俄罗斯以东的乌克兰问题上,欧洲希望向全球证明,它不仅有能力“上桌”,还能制定规则。
这背后有深层次的战略考量,首先欧洲想要强调自己的军事和外交影响力,减轻国际社会对其过于依赖美国的印象。
其次,欧洲希望在与俄罗斯的对话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没有美国这个“重量级选手”参赛,场上的空间显得宽松许多,从而为欧洲提供了更自由的谈判平台。
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对美国主导全球事务的不满情绪,在欧洲一些国家内部不断发酵,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欧洲领导人试图塑造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国际秩序,以回应国内的呼声。
那么,这样一场“去美国化”的会谈到底能取得什么实际成果呢?
首先,尽管目前还无法确定会议能否达成正式的决议,但可以预见的是,与会各方极有可能就为乌克兰组建一支国际安全部队的细节展开深入讨论,涉及到部队的规模、指挥架构、任务范围等方面的共识可能逐渐形成。
【欧洲或缺乏能力解决乌克兰问题】
其次,在俄方明确反对北约国家介入乌克兰问题的背景下,欧洲国家此次会谈取得的任何成果,都可能在实际执行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最后,美国的缺席,将意味着欧洲国家必须出现一个强而有力的声音,调和所有分歧,而这一问题正是困扰欧洲国家多年的症结所在,短时间内或许很难取得进展。
【俄乌停火需要各方达成一致】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会议对于欧洲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试水,欧洲主要国家需要展示出强大的决策和执行能力,向全球展示自己的“战略自主”意愿,不然就会暴露出欧洲内部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依然存在,让美国有更多施压的理由。
综上所述,虽然现阶段还无法确定,巴黎会谈最终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从长远来看,它反映了欧洲国家试图摆脱过度依赖美国的决心,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国际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
对于俄乌局势而言,无论是短期内实现停火还是长期内建立持久和平,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责任编辑: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