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流政策界,一些人主张“战争不一定要在谈判桌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正义一方的战场胜利”;另一些人则认为二战是反面案例,强调“不能让俄罗斯重返雅尔塔”。当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表示减少驻欧美国驻军可能是美俄协议的一部分时,一些人表示担忧,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案”。
更严重的问题是,激昂的政界声音和民意正逐渐脱节。2025年2月12日,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覆盖14个欧洲国家、1.8万受访者的大规模民调。民调显示,在除乌克兰以外的所有被调查的欧洲国家,超过50%的受访者都相信战争将以某种停火协议而结束。
民意转向和特朗普上台并无关联。事实上,民调显示,多数受访者对特朗普的能力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他上台后俄乌实现和平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了。关键在于信心的丧失:除乌克兰以外,几乎没有国家的民众相信乌克兰能赢得战争。
这与战争开始时截然不同。爱沙尼亚民众相信“乌克兰将取得胜利”的比例仅次于乌克兰,但也仅达15%,比2024年5月的上一次民调下降了23%。科尔图诺夫将此形容为“乌克兰疲倦”,即当战争看不到尽头,右翼民粹主义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重新思考:不断对另一个国家增加援助的意义是什么?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最新测算显示,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及荷兰、芬兰等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开支已经超过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75%。美国对乌援助虽然总额很高,但占GDP比重仅为0.52%,低于11个欧洲国家。
考虑到整体经济形势,以及因大规模减少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导致的“昂贵的冬天”,欧洲国家对一个“非法定盟友”的援助已经达到自身经济能力的上限。然而,据欧洲外交关系理事会成员尼库·波佩斯库的估算,要想继续维持乌克兰强大的国防能力,以产生足够的威慑力,需要欧洲各国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长期提供至少500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这还不包括对乌克兰战后重建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