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印度想对巴先下手为强 外交“前戏”背后算盘!2025年4月22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一起恐怖袭击,导致数十人伤亡。印度随即指责巴基斯坦“包庇恐怖分子”,并在次日召见了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大使,展示了所谓的“证据”。印度此举意在通过外交手段为可能的军事行动铺路,试图占据道德高地并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袭击发生后,印度媒体广泛报道了事件,民众情绪激愤,要求对巴基斯坦采取强硬措施。印度政府则没有立即采取军事行动,而是先进行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活动。4月23日,印度外交部召见了多个国家的大使,展示了一系列文件,并强调其反恐决心和自卫权利。这场会面持续了三个小时,显示出印度希望在国际上获得支持的决心。
然而,中国的反应相对冷静。4月2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同时呼吁印巴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中国的态度体现了其在南亚战略布局中的平衡策略,既不直接站队,也不轻易被卷入冲突。
尽管印度声称有确凿证据,但截至4月26日,这些证据尚未公开。巴基斯坦强烈反驳印度的指控,认为这是无端指责。国际分析人士也对印度的证据表示怀疑,认为其行为更像是为了先发制人。
印度的军事行动迅速展开,袭击发生仅四天后,印度海军航母已部署到西海岸,空军战机也在克什米尔上空巡逻。外界猜测印度可能早有预案,并且得到了以色列和美国的技术和情报支持。这使得南亚局势更加紧张,联合国紧急呼吁关注克什米尔局势,警告冲突升级可能引发人道主义灾难。
从长远来看,印度的“先礼后兵”策略未必高明。证据争议未消,国际社会的耐心有限。一旦冲突失控,印度难以全身而退。克什米尔问题复杂,需要通过对话而非武力解决。普通民众应更多关注和平的重要性,因为战争的代价最终由无辜平民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