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虽然干了破坏规则的事情,但他们是欧盟的重要合作伙伴”
,现在的基调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这种现状在说明一点:
依靠能源、原材料,这类大宗商品进行制裁,短期内破坏力确实是非常巨大的
,建立在这种制裁之上的威慑确实有效,但这并不是一种长期化的威慑。
因为在这个世界的秩序仍然存在的时代,在国际市场上总是能够找到能源、原材料的替代供应地,
只不过是可能要花费更多的经济成本,以及新的供应地是否能够完全满足需求的问题。
因此当基于大宗商品的威慑,
例如“天然气威慑”被兑现的时候,威慑本身也就失去了有效性,
且随着被威慑方(欧盟)逐步找到其他的替代供应地,“天然气威慑”将完全失效。
而对欧盟来说,威慑兑现初期,
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威慑兑现带来的成本损失越来越小
;再过几个月,俄罗斯对欧盟的“天然气威慑”将彻底失效,而此时是俄罗斯国家危机的前夜!
因为,既然有依靠大宗商品建立的“天然气威慑”,
那么也有对应的,建立在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之上的“高科技威慑”,
比如说俄罗斯国内需要的一些半导体、先进制造设备是需要从西方进口的,目前来说这种进口已经中断了将近一年时间。
“高科技威慑”与“天然气威慑”的性质恰好相反,
在断供的初期,这种威慑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因为这类高附加值产品被消耗殆尽、完全损坏需要时间并且所在国也会有一个产品库存补充消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存消耗殆尽,由于这类产品并不容易在国际上找到供应,只要能够找到供应,需求是较为容易满足的,但找不到供应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高科技威慑”的特征,就是在威慑被兑现的初期影响不大,但
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会迅速显现并不断扩大化,这恰好与“天然气威慑”相反。
朝鲜其实就是一个前车之鉴,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的短暂时间里,朝鲜的经济运作其实完全正常,但问题是该国的许多生产设备,特别是农业机械完全依赖进口苏联,且现有的设备也需要苏联供应链的售后支持。
苏联解体之后这个链条断裂在第三年,也就是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