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高原某机场上,一架架歼-7战机平稳落地,延续着“空中五对轮”的不老传奇。
图片说明:歼-7E战机南部战区图
演兵场注意到,该旅装备了歼-7家族中极具代表意义的歼-7E战机,这款机型一直备受解放军空军的喜爱,生产列装数量远超过同期的歼-8II。
图片说明:老飞机配新头盔南部战区图
脱胎于米格-21的歼-7系列战斗机,首飞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绝对是解放军现役战斗机中资历最老的。时至今日,解放军部队中依旧保留着一部分该系列飞机,为保障日常战备执勤和维持飞行员队伍做出突出贡献。
而说到此次南部战区高调展示的歼-7E,就不得不提及到这型战机的研制背景——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世界空战模式风云突变,战机性能需求从追求“高空高速”向中低空机动性转变,我国周边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装备性能能全面的四代机(注:新国标),如何研制一款可以能与之对抗的新型战斗机被摆上了议程。
而那时那刻,正值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初期,科研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很薄弱。不仅如此,为了给经济发展让步,整个军工战线都处于紧缩状态。而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一群航空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研制了承上启下的歼-7E战斗机,让平台性能已经过时的歼-7飞机在90年代重获新生。
当时,仍在批量生产国内自用型歼-7IIH和出口型歼-7M/P系列的的成都飞机制造厂认为,根据国外客户的使用经验和局部战争的战例,歼-7的进一步改进型号应该以进一步提高机动性特别是中低空机动性为主要目标,以实现适应90年代空战的需求。
图片说明:歼-7E总设计师陆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