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中国新型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的最新动态,首次披露该舰具备“全甲板放飞”能力。这一概念,虽然在航母发展史上早已有之,但在如今具备先进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平台上实现,并系统集成于我国自主研发的航母作战体系中,意义非凡。
“全甲板放飞”并非单纯的技术噱头,而是一种切实可用于高强度作战场景的航母作战模式。简而言之,它指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舰载机一批批密集释放升空,以达到最大化战斗力投送的目的。这一能力,不仅可以用于快速建立空中优势,更是执行突袭性、饱和打击任务时的核心环节。
从央视披露的信息看,福建舰之所以能够实现“全甲板放飞”,根源在于其搭载了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电磁弹射系统。这套系统打破了传统蒸汽弹射技术在效率、维护和节能方面的种种桎梏,使得舰载机可以以更短间隔、更多批次、更加平稳的方式起飞,从而在战时实现快速、连续、高效的舰载空中打击。
从历史上看,早在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就已认识到舰载机出动效率对海战胜负的决定性意义。彼时,美军的“埃塞克斯”级航母排水量超3万吨,能搭载上百架舰载机,并通过密集调度参与太平洋战场,与日军展开猛烈海空对抗。这类航母虽然技术原始,但其高频率舰载机出动能力为美军赢得了关键战役奠定基础。
随着技术的更迭,美国在“尼米兹”级航母上引入C-13-1型蒸汽弹射器,使得舰载机的起飞频率提升至约20秒一架。这一技术优势在过去数十年内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实战中,一艘“尼米兹”级航母每天可保障200多架次舰载机的连续出动,构建了美军“全天候空中存在”的作战概念。
不过,到了电磁弹射技术问世后,这一格局开始松动。美国首艘使用电磁弹射技术的“福特”号航母进展并不顺利,长期陷入系统调试与实战部署延误的状态。而中国福建舰在后发先至的策略下,一方面积累了滑跃航母阶段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又在新平台上直接跳跃至电磁弹射技术路线,大大缩短了技术迭代周期。
不仅如此,央视的报道还对福建舰的“全甲板放飞”能力进行了具体描绘。结合此前释放的相关演训画面和舰载机模型分析,这一模式很可能是通过三条弹射器同时运作,再结合优化的甲板调度与指挥体系,在极短时间内连续起飞多个编队的舰载机。这不仅考验航母本身的设计与调度系统,更要求舰载机性能、飞行员反应、后勤维护等环节高度协同。
随着福建舰的列装日益临近,中国海军正式迎来“三航母时代”。虽然辽宁舰和山东舰仍采用滑跃式起飞方式,但二者早已完成大批量舰载机的高频率演训任务,并具备一定程度的远洋部署能力。例如,山东舰曾在媒体报道中展示其五波次舰载机出动的能力,每波次2架,共计10架舰载机可快速完成起飞。若将波次数提升至6轮,其最大出动架次可达12架,这在滑跃航母体系内已属极限。
近期,辽宁舰与山东舰携手进入西太平洋进行实战化远洋训练,引发日方高度关注。据日本防卫省称,两舰舰载机合计起降次数已超过千次,这种训练密度与强度,令日本舆论惊呼“中美航母战力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中美之间在航母技术路径上的差异也因此愈加凸显。美军长期依赖航母编队强大的全球部署能力,但其新型“福特”级航母交付进度迟缓。而中国则通过“滑跃-电磁弹射”的阶段式演进,不仅加速了航母战力形成,更在系统配套、舰载机性能以及训练体系方面实现协同发展。
歼-15舰载机的成熟部署已为现役航母提供稳定火力平台,而新一代歼-35隐身舰载战机的出现,则为福建舰的舰载航空群带来隐形突防与电子战能力的双重跃升。未来,若歼-35全面装备福建舰,届时“新舰+新机”的搭配,将释放出远超目前的综合作战效能。
不难看出,福建舰的服役不仅意味着解放军海军在航母数量上的扩充,更代表中国海军整体作战模式、战略投送能力和远海作战体系进入全新阶段。从以往的“近岸防御”到如今的“远海护卫”,再到未来可能实现的“全球部署”,中国海军正一步步走上高端蓝水海军的发展轨道。
从三航母到电磁弹射,从歼-15到歼-35,从多波次出动到全甲板密集放飞,解放军海军的每一步,都是在突破既有体系的同时构建新的规则。在新一轮全球海权博弈中,福建舰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型号或平台,更是一种战略信号:中国海军,正在以坚实步伐迈向更远的海域。(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