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歼-15T在气动设计和机体结构上进行了优化,提升了低速起飞时的稳定性,降低对滑跃角度的依赖,进而缩短起飞滑距,提高舰载机在有限甲板上的起降效率。这些改进让歼-15T在起飞重量上接近甚至超过了部分西方弹射航母上的舰载机,例如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搭载的“阵风”M型战机。
日媒指出,这一系列改变使得“滑跃起飞无法高效作战”的旧观念已不再适用。歼-15T与中国航母搭配所形成的新型作战体系,已成为全球航母发展路径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在滑跃甲板这个“先天限制”下,中国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化训练,让这套组合拥有了远洋作战的实际能力。
此外,中国在航母使用上所展现的战略思维也逐渐成熟。滑跃型航母不再被视作“权宜之计”,而是作为一个具有明确战术定位的主战平台,参与海军编队的体系化作战。例如在远海护航、岛礁防御、制空压制等任务中,配合岸基支援与空中预警体系,滑跃航母完全可以形成作战闭环。歼-15T的多任务能力更为这种部署方式提供了弹性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歼-15T是为福建舰这样采用弹射起飞的新型航母量身定制的舰载机,但其出色的适应性同样适用于滑跃甲板。这种“通用性”意味着中国海军在舰载战机调配上具备更大灵活度,也为不同型号航母之间的战力衔接提供技术保障。
日本媒体的观察还指出,中国在舰载机运作流程上的标准化水平,已日趋接近美军。尤其是在甲板作业节奏控制、舰载机快速维护、飞行员训练制度等方面,中国海军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不再是单靠硬件堆砌战斗力,而是在软硬结合中逐步打造完整的航母作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