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航母战斗群不仅有防御能力,更拥有强大的攻击火力。一艘航母可携带近百架各型战机,其中既有“超级大黄蜂”执行对地打击,也有F-35C负责制空,EA-18G承担电子压制任务。三艘航母叠加,超过两百架战机可在24小时内对伊朗目标进行轮番打击,与陆基B-2、F-15形成联动打击链条。
此外,伊朗方面近来频繁放话“考虑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该海峡是全球能源命脉,30%以上的原油通过此地出海。尽管封锁的决定权仍在伊朗国家安全委员会,但如果伊朗铤而走险,将引发全球油价暴涨与能源危机,美军自然不会坐视。
历史上美伊海上对峙并非首次。1988年“祈祷螳螂”行动就曾教训伊朗一番。而美军以航母为支点,锁定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乃至东地中海,从多个方向完成对伊朗的包围,本身就是施压与战争准备的“双保险”。
四、以战逼和?火力压境之下的外交博弈
据CNN报道,特朗普团队的部分幕僚认为,对伊朗核设施的突袭可能是迫使伊朗“妥协”的第一步。特朗普本人并不愿意深陷长期战争泥潭,但他希望以有限打击换取德黑兰让步。
然而,以航母战斗群为代表的极限施压手段,也极易诱发误判。一旦伊朗认为美军意图发起更大规模入侵,可能会主动扩大冲突范围,比如袭击美军基地或激活中东地区代理人组织,例如胡塞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甚至黎巴嫩真主党等。
届时,美伊之间恐怕就不是“点到为止”的博弈,而是不可收拾的战争。
三航母不是虚张声势,是以攻为守的战略压舱石
在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精确打击后,美国并未选择抽身,而是通过航母编队的“压境”,将火力、情报、反导、制海、制空等能力一并推向伊朗家门口。这既是对以色列疲软防线的及时支援,也是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更是对中东局势的一种控制手段。
但正如历史屡次所示,当军力在小区域高度集中、对峙双方情绪高涨、误判风险加剧时,原本为了“威慑”的兵力部署,也极有可能演变为“擦枪走火”的导火索。美伊之间的这场较量,下一步是收手谈判,还是继续对撞?现在还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