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21日,美国对伊朗福尔多、纳坦兹与伊斯法罕三处核心核设施进行了定点打击。当天晚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讲话,宣称伊朗的核设施“已被摧毁”。而与此同时,美军全球调兵遣将,尤其是三艘航空母舰几乎同步调往中东方向,再次引爆国际舆论。
此次投入行动的航母包括已经在阿拉伯海活动的“卡尔·文森”号、“穿越南海驶向中东”的“尼米兹”号,以及即将从诺福克军港起航的“福特”号。在美方表示“不打算扩大冲突”的前提下,为何还要在中东部署如此强大的海军力量?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此举并非虚张声势,而是出于以下几个关键考量。
一、撑以色列到底:防空拦截系统“入不敷出”,航母成补位核心
自6月13日伊以交火以来,伊朗已连续发射约400枚弹道导弹对以色列实施打击。以军估算,伊朗弹道导弹库存可能高达2000枚,远超以色列防空体系可承受的压力。即便“铁穹”“大卫投石索”“爱国者”“箭-2/3”等组成的多层次拦截网络加上美军支援的“萨德”和“标准-3”拦截弹具备不俗拦截能力,但弹药库存却面临严重枯竭。
美媒披露,如果伊朗维持目前打击节奏,以色列最多还能撑10到12天,其防空导弹库存将耗尽。而弹道导弹尚有库存的伊朗,近日更动用新型远程弹道导弹“霍拉姆沙赫尔-4”,在对海法、特拉维夫的打击中亮出“重型弹头”这一底牌,表明其反击能力远未消耗殆尽。
美军航母战斗群此时集结,不仅是展示空中压制力,更关键在于补齐以色列的防空缺口。仅“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就包含三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合计288个垂发单元,能够发射“标准-3”和“标准-6”拦截弹。而“卡尔·文森”号搭配一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垂发单元增加至122个,火力更胜一筹。
如果“福特”号战斗群部署至东地中海,再补充300个左右的垂发单元,那么美军协防以色列的总防空弹道数量将突破600个,极大增强防空能力,确保以色列不会“裸奔”。
二、保护美军基地:“宙斯盾”舰组成的盾墙向伊朗施压
在中东地区,美国维持着近20处核心军事基地和大量战术设施,遍布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约旦等地。尤其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不仅是美军海外最大空军基地之一,还汇聚中央司令部前沿指挥所、联合空作中心等核心指挥节点。
而美海军第五舰队司令部也设于巴林,是扼守霍尔木兹海峡、控制整个波斯湾海权的指挥中枢。这些基地不仅对美军的区域投送能力至关重要,更是伊朗可能发动报复的高危目标。
尽管这些基地部署了“萨德”“爱国者”等系统,但一旦以色列继续借用其防空系统、导弹库再被持续消耗,美军自身的基地防御力就会迅速下降。在这种背景下,调派“尼米兹”“卡尔·文森”“福特”三大航母组成的防空舰队,显然是为基地“撑伞”。
这些舰队一方面可通过海上雷达与岸基系统联动,共享目标数据,实时构建中东防空网络;另一方面,可作为第二道“海上反导链”,防止伊朗导弹“擦边溢出”。
三、极限施压伊朗:三航母并进,不止是防御
在特朗普看来,“打完就谈”是过去屡试不爽的手段。在轰炸伊朗核设施后,他公开表示不希望升级冲突,而是希望伊朗“回到谈判桌”。但伊朗在强硬回应并实施了新一轮导弹袭击后,美方显然也做好了第二套剧本。
三大航母战斗群不仅有防御能力,更拥有强大的攻击火力。一艘航母可携带近百架各型战机,其中既有“超级大黄蜂”执行对地打击,也有F-35C负责制空,EA-18G承担电子压制任务。三艘航母叠加,超过两百架战机可在24小时内对伊朗目标进行轮番打击,与陆基B-2、F-15形成联动打击链条。
此外,伊朗方面近来频繁放话“考虑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该海峡是全球能源命脉,30%以上的原油通过此地出海。尽管封锁的决定权仍在伊朗国家安全委员会,但如果伊朗铤而走险,将引发全球油价暴涨与能源危机,美军自然不会坐视。
历史上美伊海上对峙并非首次。1988年“祈祷螳螂”行动就曾教训伊朗一番。而美军以航母为支点,锁定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乃至东地中海,从多个方向完成对伊朗的包围,本身就是施压与战争准备的“双保险”。
四、以战逼和?火力压境之下的外交博弈
据CNN报道,特朗普团队的部分幕僚认为,对伊朗核设施的突袭可能是迫使伊朗“妥协”的第一步。特朗普本人并不愿意深陷长期战争泥潭,但他希望以有限打击换取德黑兰让步。
然而,以航母战斗群为代表的极限施压手段,也极易诱发误判。一旦伊朗认为美军意图发起更大规模入侵,可能会主动扩大冲突范围,比如袭击美军基地或激活中东地区代理人组织,例如胡塞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甚至黎巴嫩真主党等。
届时,美伊之间恐怕就不是“点到为止”的博弈,而是不可收拾的战争。
三航母不是虚张声势,是以攻为守的战略压舱石
在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精确打击后,美国并未选择抽身,而是通过航母编队的“压境”,将火力、情报、反导、制海、制空等能力一并推向伊朗家门口。这既是对以色列疲软防线的及时支援,也是对伊朗的极限施压,更是对中东局势的一种控制手段。
但正如历史屡次所示,当军力在小区域高度集中、对峙双方情绪高涨、误判风险加剧时,原本为了“威慑”的兵力部署,也极有可能演变为“擦枪走火”的导火索。美伊之间的这场较量,下一步是收手谈判,还是继续对撞?现在还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