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通过模仿中国式管制打击中国,最终却让全球更多企业看清谁在维护规则、谁在破坏规则。这一轮稀土出口管制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结构。铃木汽车因稀土零部件断供被迫停产,欧洲车企如宝马、大众纷纷减产电动车,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的库存告急。与此同时,中国稀土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市场信心进一步提振。
实际上,中国并非首次利用稀土策略调控国际供应格局。自1990年代开始,中国的稀土政策经历了从资源换汇、放开出口,到限制开采、严控出口的曲折发展路径。中国稀土行业的崛起是数十年艰苦科研与制度磨合的结果。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早在1970年代便提出通过串级萃取法解决镨钕分离问题,打破了国际垄断。上世纪80年代,王震西团队成功研制出钕铁硼永磁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奠定了中国在稀土磁体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
在国际维度,尽管美国、日本、欧盟近年在稀土领域多番部署,但成效有限。美国MP材料公司虽然开采可观,但缺乏重稀土分离与精炼技术,产品仍需运回中国加工。欧洲虽发现大型矿床,但因缺乏配套加工体系与环保支持难以形成闭环。日本虽早年积极布局越南与澳大利亚项目,但在成本与工艺瓶颈前屡屡受挫。中国早已进入全产业闭环阶段,而欧洲设想的稀土回收体系到2030年才有望运转。
从资源依赖到规则重塑,中国在稀土这盘棋上已走在前列。这种“有限控制、有序输出、强化内链”的思路正逐步向其他高科技领域扩展。从高端晶体管到先进材料,从碳化硅到稀有金属,中国都有潜力将其打造为新的底牌。如今的较量不仅是技术、资源或贸易的冲突,更是治理能力与制度韧性的较量。美国的“出招”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受限于本国产业结构碎片化、政策反复无常和对抗思维难以放下;而中国的“留手”则更像是一种战略自信与全局掌控,在开放与自主之间寻求平衡,在竞争中展现合作意愿。(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