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谈美再出招想反制中国稀土 芯片博弈再现。美国再次对中国采取行动,这次的目标仍然是芯片。对美国而言,除了关税,芯片成为影响中国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取消部分全球半导体巨头对中国出口的豁免,构建一套“许可制度”,限制关键芯片设备流向中国。这一做法表面上是为了强化国家安全,但业内人认为其真实意图是对中国稀土出口管理方式的一种模仿,用作反制中国的工具。
然而,美国的做法只学到了表面,并未理解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中国对稀土的管制基于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产业安全与国家战略的综合考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机制。相比之下,美国的动机更直接,主要是地缘压制、市场遏制和政治目的。这种模仿并不稳固。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身在高科技供应链上也存在关键短板。以高纯度石英为例,这种材料是制造芯片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料,而美国90%以上的高纯石英依赖北卡罗来纳州的Spruce Pine矿山。一旦该矿供应中断,全球半导体行业将受到严重影响。这表明,在讲“卡脖子”的今天,美国并不总处于上风,反而暴露了自身对原材料的高度依赖与结构性短板。
中国在稀土战略储备和制度设计方面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从原矿开采到出口成品,每一环节都设置了技术门槛和政策管控。特别是在中重稀土品类上,中国不仅储量占全球近半,加工能力也占据九成以上份额。中国并未完全封锁稀土出口,而是有序开放,只允许用于民用、科研等领域,明确禁止军工等敏感用途。这种策略既展示了国际合作的善意,也为应对未来潜在风险留足了政策空间。
美国想通过模仿中国式管制打击中国,最终却让全球更多企业看清谁在维护规则、谁在破坏规则。这一轮稀土出口管制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结构。铃木汽车因稀土零部件断供被迫停产,欧洲车企如宝马、大众纷纷减产电动车,印度、韩国、日本等国的库存告急。与此同时,中国稀土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市场信心进一步提振。
实际上,中国并非首次利用稀土策略调控国际供应格局。自1990年代开始,中国的稀土政策经历了从资源换汇、放开出口,到限制开采、严控出口的曲折发展路径。中国稀土行业的崛起是数十年艰苦科研与制度磨合的结果。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早在1970年代便提出通过串级萃取法解决镨钕分离问题,打破了国际垄断。上世纪80年代,王震西团队成功研制出钕铁硼永磁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奠定了中国在稀土磁体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
在国际维度,尽管美国、日本、欧盟近年在稀土领域多番部署,但成效有限。美国MP材料公司虽然开采可观,但缺乏重稀土分离与精炼技术,产品仍需运回中国加工。欧洲虽发现大型矿床,但因缺乏配套加工体系与环保支持难以形成闭环。日本虽早年积极布局越南与澳大利亚项目,但在成本与工艺瓶颈前屡屡受挫。中国早已进入全产业闭环阶段,而欧洲设想的稀土回收体系到2030年才有望运转。
从资源依赖到规则重塑,中国在稀土这盘棋上已走在前列。这种“有限控制、有序输出、强化内链”的思路正逐步向其他高科技领域扩展。从高端晶体管到先进材料,从碳化硅到稀有金属,中国都有潜力将其打造为新的底牌。如今的较量不仅是技术、资源或贸易的冲突,更是治理能力与制度韧性的较量。美国的“出招”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受限于本国产业结构碎片化、政策反复无常和对抗思维难以放下;而中国的“留手”则更像是一种战略自信与全局掌控,在开放与自主之间寻求平衡,在竞争中展现合作意愿。(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